王萧 王冰玉
摘要:从全域旅游特征角度分析襄阳市旅游发展特征.并从宏观角度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的内涵及要求为襄阳市的旅游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襄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全域旅游;襄阳;旅游发展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7年初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针对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将我国逐步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在新形势下襄阳的旅游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全域旅游要求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规划地区旅游的发展。即把旅游地看作一个统一的综合有机体,以政府主导为主.通过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使得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不断地提升和完善、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开发培育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打破单一同质化的旅游开发僵局,使得游客的旅游体验舒适度不断地提升。
一、襄阳市地理概况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东邻随州市,南接荆门市、宜昌市,西连神农架林区、十堰市,北接河南省南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800~1000mm,年均气温15.1℃-16.9℃。襄阳地形为东低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丘陵、岗地、山地,约占襄阳总面积分别为20%、40%、40%。最高点海拔为2000米。
二、襄阳旅游发展分析
(一)襄阳旅游资源分析
截止2016年,襄阳市有29家A级景区,其中4A级5家,3A级15家,2A级7家,1A级2家(表1),襄阳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丰富,但是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5A景区。而与之毗邻的十堰(武当山风景区)、神农架林区(神农架旅游区)、宜昌(三峡大坝一屈原故里旅游区、三峡人家风景区、长阳清江画廊景区)、南阳(伏牛山老界岭一恐龙遗址园旅游区)都有5A景区作为旅游业发展支撑。因此,目前襄阳旅游业发展与周围地区相比处于相对的劣势,还无法成为旅游目的地,而仅仅是旅游的中转地。
(二)襄阳旅游需求量变化分析
襄阳市处于不断上升的健康态势。2012年襄阳市游客接待量为2353.7万人次。旅游总收人大约在150.7亿元;2013年襄阳市游客接待量为2891.2万人次.同比上涨20.2%.旅游总收入大约在180.9亿元.同比上涨20%;2014年襄阳市游客接待量为2829.1万人次,同比上涨18.7%.旅游总收人大约在221.4亿元.同比上涨22.4%;2015年襄阳市游客接待量为3550.1万人次,同比上涨5.74%,旅游总收人大约在260亿元.同比上涨18.3%;2016年襄阳市游客接待量为3995.4万人次.同比上涨12.5%.旅游总收人大约在297.2亿元,同比上涨13.4%(见图1)。
选取襄阳市周边相邻的六个地级市(林区)2016年的国内外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发现:襄阳市2016年国内外旅游总收入为297.2亿元,仅次于宜昌、十堰,位居第三;国内外游客量为3995.5万人次,次于宜昌、十堰、南阳。位居第四。其中国内游客数量为3990.2万人.位居第四:国内游客旅游收入294.7亿元,位居第三;入境游客數量为5.3万人;入境旅游总收入为2.5亿元(表2),从总体上看,襄阳的旅游业发展与宜昌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十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这个角度来看,襄阳市虽然没有高知名度,高等级的景区支撑.但是与十堰的旅游收入差别不大,说明襄阳的旅游业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襄阳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1.旅游产品层次低
襄阳市拥有丰富的地文景观、生物资源、水域景观、遗址遗迹等,其开发还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次上,游玩时间短。休闲度假、疗养康健、互动体验性等中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造成景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审美疲劳。
2.旅游交通条件差
根据实地走访调查。可以将襄阳44个景区按照便利程度,划分为便利型、较便利型、一般型、不便利型(表2)。由表2可知便利型的占总比例的43.2%,较便利型的占25.0%,一般型的占9.1%.不便利型的占22.7%。
襄阳市刘集机场等级较低,航班极少,目前仅有飞往北京、杭州、武汉、海口、西安、重庆、长沙、厦门等地的航班;到目前为止襄阳还没有一条高铁线路,与毗邻的宜昌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使得外地游客进入襄阳很不容易。约占总比例32%的景区交通并不方便。再加上襄阳市旅游景点较为分散,且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景区与景区之间尚未有班车相通,通达性差,对游客来说极其不方便。
3.景点知名度不高
说到襄阳,游客的认知还停留在郭靖的印象上,襄阳的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十堰、南阳、荆门等周边,且多以一日游为主。由此可见襄阳的城市知名度不高,且人们对襄阳的认识单一滞后。到目前为止,襄阳还没有一家5A景区,且景区知名度、认可度不高,虽然古隆中正在积极创建国家5A景区,但是襄阳旅游景点品牌知名度的培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襄阳市在提升城市旅游知名度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城市定位、专业的营销团队.并没有使襄阳目前的旅游状况得到充分改善。
4.未能充分地利用自身优势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又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汉江流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旅游区位条件优越,拥有丰富厚重的三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汉水文化、襄阳段西联武当山、神农架景区。南接宜昌、明显陵,西北靠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良好。但襄阳市并没有抓住自身的优势进行旅游的转型升级.导致襄阳现在的发展落后于周边的十堰、宜昌。
三、襄阳市旅游发展对策
(一)联合周边地区,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借助襄阳周边的5A景区以及著名景区强大的引力.充分利用G55(二广高速)、G4213(麻安高速)、G70(福银高速)等高速公路,着力打造以下旅游路线:(1)神农架一保康一南漳一谷城避暑消夏游;(2)十堰一商洛秦岭探密游;(3)保康一南漳一宜城一襄阳一大洪山(随州)红色游;(4)明显陵一宜城一古隆中一襄阳古城一唐城一汉城古文化游.打造精品路线不仅可以实现不同景观类型的互补.还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民风民俗,防止景区同质化所带来的感官疲劳,从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二)打破地区界线,推进旅游年卡一体化
全域旅游特别注重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目前各地级市都推出的有仅限于本区域内的旅游年卡。全域旅游的發展要求对外打破地域界限.冲破行政壁垒,有效整合资源.谋求共同发展。充分借助汉江流域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协同发展来进行景区的资源整合和促进旅游发展.让周边有实力的景区带动襄阳景区的联动发展。政府之间加强沟通,推行区域旅游年卡,与河南陕西等共同打造汉江流域旅游圈,以及秦岭生态旅游区,推动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在让利于群众的同时.又可以以大景点带动小景点.区域互补来带动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加大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加快隆中争创5A景区的步伐,在完善配套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配套的软件服务设施。硬件方面:加快西武高铁、郑万高铁的建设,缩短客源地空间距离,扩展城市辐射半径。完善城市旅游厕所的修建、规范旅游商品市场、餐饮市场;旅游软件方面要完善景区的标志,比如在景区门口标识通往下一个景区所需要的时间、交通方式、路线,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散客和自驾游客。逐步完善景区无限WIFI全覆盖,完善景点自助二维码讲解服务,让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细节方面提升了旅游体验。与此同时要打通旅游“最后一公里”,全面改善旅游公路交通运输条件,增加旅游专线、客运专线。让游客不再为“最后一公里”而担忧,避免在景点与景点的一次次转乘中消耗殆尽游玩热情。合理定价门票,积极推行景点联票,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由“门票经济”向“链式经济”转变,打破依靠景区门票推动旅游收入增加的僵局,转变以餐饮服务、农副特产等其他附加消费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特色旅游业
特色旅游是指以独特的旅游资源(古迹,特产,特殊的气候、环境、习俗)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因其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可以满足某些游客追求富有个性的旅游体验。襄阳可以以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为依托,深挖三国历史、汉水文化内涵,积极开发三国、汉水文化的衍生品:同时还可以利用“中国有机谷”这张生态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采摘旅游农业,乡村一日游、周末乡村游等,保持游客与农村之间的稳定联系.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转变营销方式,提升旅游知名度
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全域旅游的兴起,骑车、徒步、自驾等成为游客出行的首选方式,农家乐、生态农业等城市周边一日游、周末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积极推动旅游朝着“旅游+农业”“旅游+创意”,等方向的发展。
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襄阳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改变单一的电视广告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等新媒体加强与潜在游客的互动,比如可以在线上举办三国文化竞猜,有奖问答送免费游襄阳、送门票、送特产等方式来让游客加深对襄阳的印象,刺激游客到襄阳旅游,线下可以通过在景区售票处举行讲襄阳历史、背《诫子书》等形式免门票活动来让游客主动了解襄阳.以熟人带熟人的间接方式对襄阳做了很好的宣传。还可以积极地举办国内外赛事、学术会议、商务、会展等来提升襄阳的影响力,创造旅游综合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