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腰治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学专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经典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新课程改革也呼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本文重点研究小学数学课程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生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害怕学不好数学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在现实中的实用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本文重点研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意在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凸显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果做到生动有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笔者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结合小学生喜欢看童话故事的心理特点,选择了生活化的情境来组织教学活动.
【案例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小猴聪聪家开了一家鞋店,他当起了售货员(课件出示店铺情境),正在这时走来2只母鸡来买鞋.
母鸡:猴弟弟,我们要买两双鞋.
聪聪拿了4只鞋,母鸡付了钱走了.接着绵羊三兄弟来了.
绵羊:小猴,我们各自需要一双鞋,快拿给我们吧!
聪聪想了想:1只羊4只脚要买4只鞋,2只羊就是8只脚要买8只鞋,3只羊就是8加4要12只鞋.聪聪迅速地拿出12只鞋给绵羊三兄弟.
这时八爪鱼六兄弟买鞋来了,聪聪一下子心慌了,哎呀,这可怎么办呢?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聪聪应该拿多少双鞋给八爪鱼六兄弟呢?
这种具有童话色彩的教学情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听到笔者的问题后纷纷拿出纸笔开始计算.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探索出乘法的意义,弄清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演变过程.
实践表明,照搬套用教材中例题不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那些陌生、乏味甚至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的教学例子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创造性地寻找鲜活的、生动的、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教例,再现学生容易“亲近”的数学,引领他们自觉参与新知构建.这样,数学课就更有趣味了.
二、强调小学数学教学的科学性
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关键在于把握好、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尺度”,这个“尺度”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材内部需求的程度.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还要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爱好是什么,他们的个性特点是什么.做到把教材知识呈现的环境和内容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乐学、进取、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情境.比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是这样做的.
【案例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教学片段
例题呈现环境:老师给同学们发新书了,桌面上出现一捆数学书35本,一捆语文书30本;另外还有3本数学书和8本语文书.
要掌握的知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
例题分析:例题呈现的情境没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我将这道例题进行了一些调整,变得具有生活气息.例题:“十一”将至,学校准备举行庆国庆歌咏会比赛,一(1)班有30名女生、4名男生参加;一(2)班有33名女生、5名男生参加.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自己解决.这个情境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开动脑筋开始思考问题的答案,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学得很主动、活泼.
上例中的新例题改变了教科书上知识呈现的环境,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而且乐于参与的具体的事实情境为依托,对教学例题进行了重组,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很高,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三、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开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宽视野,凸显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不必过分局限于教材,要从广阔无边的现实生活中选用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开放空间,使学生展开思维,运用数学知识思考问题,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我在教学《平均分》这部分内容时,就为学生创设了开放性的生活情境.
【案例3】《平均分》的教学片段
师: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大家想出去秋游吗?
生:想!(異口同声)
师:我们班一共有30名学生,要一起出去秋游的话,应该坐什么车,租几辆车呢?
生1:我认为可以租那种能坐15个人的中巴车,这样只要租2辆就可以了.
生2:我觉得可以租那种空间比较宽敞的小面包车,每辆车可以坐10个人,不用太拥挤,只要租3辆.
……
每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看法提出了问题的答案.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笔者再引导他们将平均分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学目标在无形中就顺利完成了.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至关重要,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进而以更好的面貌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3]郑俊选.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