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及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我的一点经验,提出一些看法。
1要在课堂上有较多的自学时间,把自学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
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自学实践。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自学中学会自学。
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有较充分的自学时问,不是把自学仅仅限于课前预习和课外作业,而是把自学活动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当前,从加强自学指导,从面向多数学生出发,强调把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尤为重要。根据自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探索性自学,吸收性自学。探索性自学是初步理解阶段,从未知开始探索,初步读懂课文。探究性自学是深入理解阶段,抓住重点进行剖析,推敲,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但读懂课文些什么,怎么写,还懂得为什么这么写。吸收性自学是笑话运用阶段,学生联系读写实际进一步吸收,学以致用。如《找骆驼》一课,学生自学活动除生字词外,都在课堂上进行,开始是自学探索阶段,要求理清文章思路,写出课文主要内容,认真思考课文问题,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然后突出課文重点词句,段落转入自学探究阶段,着重思考讨论:文章的题目内容和中心的关系,文章怎么写的具体、真实,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本文与学过的哪些写人的文章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读读,划划,议议,尤其反复朗读老人说的话,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到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人有启发。最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写过的一篇《观察日记》,找出不足的地方修改。这样的安排是把自学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逐步提高自学要求,构成一个从理解,吸收到运用的自学过程。
年级,教材不同,课堂自学要求也不同,安排应该有所不同。把自学因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是就一般教学而言,有的课文却不宜把这几个阶段分开,而是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归根就是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学探索,通过学生的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得知识。
2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是学生的自学做到“学得其法”
强调学生自学,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还要备“学”。要分析学生的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不停留在传授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交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更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开拓思路。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习每篇课文都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使学生一开始自学时就能抓住要点,思路清晰,目标集中,以后随着自学的逐步深入,要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找骆驼》,先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骆驼怎么丢的?什么样的骆驼?到哪里去了?能找到吗?……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认真自学。
二是交给方法。教师应该多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点,让学生思考探索,掌握规律,举一反三。首先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如怎么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词句,怎样掌握中心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就教学生懂得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找出“富饶”这个重点词,带着“西沙群岛是怎样的富饶”的问题自学,此外还要教给学生读某一类文章的方法,如怎样读寓言,怎样读诗歌,怎样读科学知识的文章等。学生学习写人的文章时就要逐步懂得文章的中心和人物的高尚品质,往往反映在人物的语言上,读这些文章就要熟读静思这些表现中心的句子。
三是点拨提高。小学生限于知识基础,会有许多疏忽的地方。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重难点给予启迪,对课文内容,语言精妙处,要加以提点,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要适当的补充,提高。如《灰雀》一文中: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明明灰雀不会说话,列宁为什么要对它说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孩子的爱护。此外,一些文章的时代背景,学生不宜理解的词句及科学知识,都需要教师必要的讲解。课文的意境,人物的形象,画面的美感等,都要教师做生动的描述。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排斥教师的讲解,”讲得其所“还可促进自学。
3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要抓住发展思维这个核心。要使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发挥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主动精力应当用于思考,而不是用于记忆。在思考中读,在读中思考。教师应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也要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思考,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从自学能力培养来看,让学生提出问题不是单指质疑问难,而是深入思考,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学习。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