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

2018-08-21 10:36文天天肖祖康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文天天 肖祖康

摘 要 “中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即所谓“文化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文化浸润人心。文化育人,文以化人。本文在强调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要具备360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的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将两者巧妙融合,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致力于全方位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和发展阶段,特别是要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四个字关乎信仰,而我们中华子女,炎黄子孙超强的向心力正是来自于共同的精神家园及无法被替代的文化归属感。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精神则是关注于人,反对人的“物化”,也反对人的“神化”,不断强调自我意识、以人为本。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蓝图,新作为,新理论。教育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我们强调文化自信,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坚守民族自信,堅定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必然性

中华传统文化并非一蹴而就,偶然形成的,而是由中华民族的祖先们通过历代的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最终保留下来的最优质、最适合中华民族发展、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综合体。中华文化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等义理,经过数千年的深化与实践,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全球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华夏民族历经千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解码中国的重要密码。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古语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的出处便源于此,人文化成,文以化人。这里的“化”就是化育,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狭义的文化可以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我们关注文化,则是把关注点放在人本身。没有人我们没有办法谈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即“以文化人”。两者都关注人,注重人“自我意识”的培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尤显迫切,我们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路径教学模式逐现弊端,授课效果不佳

当前形势下我校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通过调查研究,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前课堂的主要印象是空洞乏味,教学形式单一,少部分同学认为改革前思政理论课课堂风趣幽默,教学形式多样。同时,我们调查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64.84%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是一般,7.69%的同学对于传统文化很了解,24.18%的同学认为他们了解甚少。这就反映出,原来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僵硬、死板、缺乏活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路径欠缺创新性,影响了其教育效果的发挥,必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不足

1.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欠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思政课堂的具体教授内容与活动实践方式是由教师把握的。思政课老师对于整个课堂的节奏把握以及教学进度的安排,影响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倘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有效地进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具有较强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的共鸣。倘若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并没有相匹配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就无法实现双向互动,引导学生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专业出身,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充分、理解不透彻。在实际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授课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对于文化经典典籍的解读不够深入,运用不到位。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进行相关教学培训,缩小在教学上的认识与偏差。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理念有误区。我们今天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培育人的目标,提升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底气。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文化浸润人心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知方面的误区。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强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是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塑造人,培育人的功能。一方面,我们要避免一些错误的思维和认知。课程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是为了思政课堂的生动性与活泼性,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理论;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灌输,而是要真正的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铸塑国人内在民族精神,真正实现德育的效果,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3.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基础较为薄弱。学生是课堂知识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水平尤显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则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对其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接受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学生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缺乏深度了解,抖音、快手、花椒直播等短视频快速流行,网络流行文化盛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挑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基础水平薄弱,对于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快餐式阅读等现象,对于中华传统节日缺乏基本的认知与认同。我们需要反思,为何主流价值文化不能与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体技术进行结合?这些都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4.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理论课程占据主要地位,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时安排较少,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大多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的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价值。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也未能真正落到实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未充分调动起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流于表面,自然也无法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践行文化担当。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解决路径

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得出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资源创建课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现场互动;同时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掌握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转变对中华优秀传統文化教育的认知理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要不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

(一)提升教师掌握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首先,通过开展传统文化培训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培训为平台夯实教学根基实现教学良性互动。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掌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实现全方位育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解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使得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密切,共同探讨实践教学经验,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转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理念

首先,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经典,开设相关课程,设置学时课时,纳入考核标准。其次,教学不能流于表面,喊口号搞形式主义,而是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体悟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真学、真懂、真用的教学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文化自信,传承民族优良传统,推进德育教育。

(三)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

首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向学生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生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生动案例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加直观和深刻的了解,提升他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文化知识的教授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知识,还要注意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巧妙的进行传播,不断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首先要制定符合课程实际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并将传统文化部分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建立良效的激励机制。其次,做好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实践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无论是古诗、古词、古代乐器,都可以作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讨论内容。学校可以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和其他课余时间,参与一些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及时将大学生在课堂所学的内容由“知”向“行”转化,巩固发展所学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5-03.

参考文献:

[1]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人民网.2017-03-2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陈锡喜主编.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