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伟
摘 要: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形象美;语言美;构思美;情感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分割的重要任务。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怎样的特点呢?
1.形象性。即以形感人。美离不开形象,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一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这就是以形象感人的审美特征,美育就是以形感人。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面,日落时的融雪。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无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阅读这段文字,作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济南冬天里,与作者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仿佛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令人乐此忘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精致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即以情动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与妻书》的殉国情等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对学生引起情感的熏陶,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学生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分享他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
3.愉悦性。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也是愉快教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以此悦目。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真情的感染,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吟咏、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以此悦耳。如朱自清的《春》教学时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张扬。春草的勃勃生机、春花的姹紫嫣紅、春风的温柔和煦、春雨的滋润无声是那样的魅力无限,走进这样美丽的自然之中,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愉悦荡漾。读着这样的优美的文章愉悦之感油然而生。
据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感受形象美
美,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教材的美感大多是以形象为载体而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在阅读文章时,引导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的美。如《陌上桑》以罗敷的美丽形象千百年来传诵不绝。这首乐府民歌直接描写了罗敷美的采桑器具、美的装饰和衣着。这些器具美、装饰美、衣着美衬托了罗敷的容貌美、身段美。又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各种各样的人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一个美貌的年轻女子能够在权势面前坚贞不屈巧妙斗垮使君,她的心灵美也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二、品味佳句,欣赏语言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收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通过朗读,体会感悟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从而接受作者借助语言所体现的审美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少年闰土的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凡从他的垮下逃走了。”这段既有写景状物、又有写人叙事的文字所组成的画面,给人的印象是很美的。语文教学只有高度重视对语言美的欣赏和剖析,才能有力而充分地体会和表达出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
三、发现感知,洞悉构思美
一篇文章精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读者也往往被其吸引、折服、震慑。文章的谋篇布局就是讲究作品的构思美。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巧妙构思是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盼、赞、见、躲的曲折情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是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对比这一巧妙构思,引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和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在读者阅读的同时无不给人以美的熏陶感染,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四、体验领悟,表达情感美
学生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往往以情感体验为主,进而入情入境,进入角色,达到不可自我的情感境界,得到美的享受。例如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虽然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的事情,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他为什么能这样感人?他那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就来自作品感情的诚挚真切。还有《敕勒歌》《济南的冬天》等表现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藤野先生》《社戏》等文中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情感;《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表现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憎恶批判的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