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琪
摘 要: 课前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调控课程进度和课堂状态,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学情 教学技巧 以生为本
引言
学生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每一堂课的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的成长。学生是灵动的,教学应该是灵动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课前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及時调整教学策略,调控课程进度和课堂状态,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常规教学中,师生间的熟悉度和契合度往往较高。借班授课的公开教学,更考验老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现笔者以一堂公开课为例,谈谈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技巧调整。
1.开课背景与初步教学设计
2016.12.15,笔者赴闽粤交界处的诏安县霞葛中学送教。示范课课题为《再塑生命的人》(部编版七上)。原授课方案大致如下:
一、导入:从海伦·凯勒的奇迹说起,认识作者。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用“读读写写”中的成语,复述故事。
三、细部揣摩:从复述中感受海伦前后的变化,回到文本了解其“再塑”的历程,重点品读其心理描写。
四、探究原因:引导学生聚焦莎莉文老师,讨论这个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
五、小结:海伦的奇迹,也是爱的奇迹。
2.授课前的学情分析
临开课前一天抵达霞葛中学,与任课老师交流,获知以下学情:
2.1这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朴实真诚,有健康的审美取向。能正确解读本课传达的情绪和感受,没有故意曲解或误读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而且对开课充满期待。
2.2课外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没有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语言品析能力较弱,有“浅阅读”的倾向,而且阅历少,情感体验较单薄。
2.3因课程进度问题,该班已经上过此课。学生学习了字词、粗略了解了大意、解答了课本中列出的自读问题。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已经基本完成自学任务。从学习的起点来看,已经不同于新授课。
3.教学设计推敲与调整
在这样特殊的学情背景下,我反复推敲、建构,对教学设计做了调整。
3.1回归起点,量身定制学习方案。
笔者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的本质》一书指出:“对学习者的现有概念的考虑必须成为一切教育计划的触发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先有概念基础上,学习才得以真正发生。”原设计针对初始课教学,显然已不适用。因此,笔者先对大框架做了调整,删去导入中海伦·凯勒的介绍,果断放弃用“读读写写”中的成语复述故事这一环节,削枝强干,回归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起点,着手于深入开发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
3.2把握需求,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
鉴于是二次授课,应选择新颖又贴切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正因为是二次授课,得以切入教学的核心,并能从容、集中地寻求突破。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些文字纯粹是一种个体的表白,具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但是,学生乃至老师,都不可能具有作者的人生体验。王荣生老师说:“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的独特经验的链接。”也就是说,要通过品读这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体味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
依据文本的特质,我将教学重点调整为: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海伦·凯勒的独特体验,学习侧面表现莎莉文老师的手法。本课探究的主问题为:“一个盲聋哑的孩子,她怎样用文字去塑造自己恩师的形象?”这个主问题贯穿了教学始末,让课堂教学内容简洁明晰又不缺乏细腻。一次次创设情境,让学生揣摩海伦如何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世界、如何描摹自己百味杂陈的学习经历、如何表达内心的声音……感受这个文本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精神境界、思维特点、体验方式、语言形式,教出这篇散文所特有的情味。
3.3适度拓展,链接课外空间。
本堂课拟适度拓展,引入适当的课外助读材料,以满足学生解读文本的需要。导入环节,笔者从百度“孤星湾”计划谈起,这个计划关注的是特教老师这个群体,我引用其公益广告中的三句广告词:“无声世界里的特殊音符,孤独星球上的明亮灯火,混沌世界中的希望曙光。”在情感上蓄势,引出文章的“再塑者”莎莉文和“被塑者”海伦。
除此以外,笔者还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截取了三个片段,以备解读环节选用。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尽力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我的思想再也无法通过几种单调的手势传递给别人。
每当这时,我就好像被许多看不见的魔爪紧紧抓住,我拼命地想挣脱它们,却无能为力。烈火在我胸膛里燃烧,我却无从表达。于是,我疯狂地踢打、哭闹、吼叫,在地上打滚,直到筋疲力尽……
②我嫉恨妹妹夺走了母爱。现在,妹妹又霸占了南希(洋娃娃)的摇篮。我再也无法忍受了,疯狂地冲过去,愤然把摇篮推翻。多亏母亲及时赶来,接住了妹妹。不然她很有可能被摔死……
③所取得的一切,无不归功于莎莉文老师。
这三则助读材料都紧紧围绕文本展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表达的痛苦、迷茫、绝望、冷漠,还有幸福与感恩。按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这几则材料应该有助于他们理解文本中传达的生命渴求和灵魂的慰藉。
3.4设计活动,激发参与意识。
余映潮老师曾说:“正确的教学理念,集中表现在一个‘点上,那就是要深切地知道、真正地明白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在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大量的学习实践,在教学之中精心设计由学生集体进行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进一步优化学生活动的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到跳读筛选信息,再到思考、讨论,然后交流、举例、赏读,以及最后的仿写训练。笔者设计了一个定向的、有序的学习活动,努力让学成为一种自发状态,让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能激发思维,有效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3.5读写结合,促进素养提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拟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课文的第四段很适合设计仿写训练:“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这个选段运用比喻,以雾天海上航行为喻,十分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坠入黑暗世界找不到方向的心灵感受。反复呼唤“光明”,表达了作者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求。文章的结尾处的“幸福”感受,作者有描述,但仍有发挥的空间。笔者抓住这些言犹未尽的文字空间,变换情境,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迷茫”片段,抒写“幸福的海伦”,填补充实文本。这个环节,既有回顾和揣摩,又有对本文写法的进一步演练。另外,伴随着学生情感的投入,也让课堂充盈着情味、颤动着和鸣。
【附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孤星湾”计划(关爱特教老师)导入,唤醒孩子们对整体篇章的记忆。提出探究问题:一个盲聋哑的孩子,她怎样用文字塑造“再塑”自己生命的恩师的形象?
二、跳读,找出正面写莎莉文老师的句子,从正面聚焦“再塑者”的行为。
思考:如果仅仅是这样写,足以表现再塑之恩吗?
三、再讀,思考:作者因为自身的局限,老师的音容笑貌写不出,老师的言谈举止写不出,老师的再塑艰辛写不出,那她该怎样写?
预设答案:可以写海伦的体验和变化——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这个世界、描摹自己百味杂陈的学习经历、聆听内心的声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四、精读,流连文字,举例、交流、赏析、感悟。重点赏读,感知海伦的迷茫、绝望和幸福。
五、学以致用,体悟幸福,表达幸福。仿照第四段,从海伦的角度,抒写“幸福”的感觉。
【注:此设计详案发表于《海峡读写研究》2017年第12期】
4.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控
这堂课推进得很顺利,验证了之前的学情分析精准到位,教学设计调整也是合理有效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之处、不足之处,或有价值的生长点,把控教学的内容和节奏。
学生提前到齐。正如之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他们朴实真诚,带着信任和期待,有明显较强的学习欲望。课前笔者播放音乐《相信爱》给他们听,眼神抚过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很多孩子都羞涩地笑了。
学生对文本确实是熟悉的,建立在学生先期授课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得以展开而不显艰涩。有关“再塑者”行为的语句很快就以接力的方式被一一找出,每一个站起来朗读的学生都不敷衍也不矫情。大家继而迅速聚焦海伦这个“生命体”:谈到海伦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这个世界时,他们提到“暖和的阳光”,提到“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提到流经手心的“清凉的水”……生命中那些细微的感观正在复苏。
谈到海伦学习过程中的百味杂陈,学生们交流了成功的兴奋、分享的急切、冷酷的发泄、顿悟的欣喜……他们认真地读,用心地品,很温暖很仔细地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脸都涨红”的狂喜,“就往地上摔”的冷漠,等等——字里行间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也被学生敏锐地抓住。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更关注文本的形式,不仅关注“写什么”,更关注“怎么写”。贴着文本细读,感受丰富生动的生命状态,我们发现了文字里的温情和感恩。
三个情感特别浓烈的句子,学生也顺利找到。这里我调整了教学节奏,慢下来——朗读,做具体细致的示范和指导;赏析,结合精心选择的助读资料。我希望学生能走进海伦的内心深处,和迷茫的、绝望的、幸福的作者对话,并激活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个过程在微妙的弹性的调控中进行,整堂课如江水一般流淌。比较遗憾的是,到“学以致用”环节,离下课已经仅剩五分钟,由读到写的延伸已来不及。我再次调整教学策略,和学生简单交流可以选择的“幸福”的情境,然后将这个训练调整为课后的作业。
结语
纵观整堂课教学,这种教学策略的调整依然在延续。只有准确分析学情,寻求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联,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才能动态地灵活地把控教学走向,选择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节奏。二次授课,并不新鲜的文本,在针对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之后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3]余映潮,张水鱼.课堂生成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