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

2018-08-20 01:03授课教师郑宇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囚绿记常春藤光明

授课教师:郑宇/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

师: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1942年7月21日这一天,陆蠡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34岁,可是他的灵魂却穿越时空来到这里与我们碰撞。今天,我们一起去触摸他那崇高的灵魂。

师:在导学案中我们还有一个关于挖掘文章主题的作业,同学们完成了吗?

生:(胸有成竹状)完成了。

师:那么现在,就请各组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展示前,每组要先把文中与自己将要展示的内容紧密相关的句子告知大家。

第一组展示(诗歌并朗诵)

生1说依据:

依据一:第五自然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里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

依据二:第十自然段“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依据三:第十四自然段“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我们组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生2朗诵:

《致常春藤》

千金买尽相如赋,脉脉此情向谁诉;忽如春风送喜树,留得绿意千秋驻;无可奈何欲囚真,哪能禁锢中华神;明日还来旧常春,世界和平映骨铮;东方依是常绿魂。

生3解说:

“千金买尽相如赋,脉脉此情向谁诉”两句运用司马相如典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无人可诉的无奈;

“忽如春风送喜树,留得绿意千秋驻”两句写了作者赏绿;

“无可奈何欲囚真,哪能禁锢中华神”两句写了作者囚绿;

“明日还来旧常春,世界和平映骨铮”两句写了作者释绿;

“东方依是常绿魂”以常春藤永远忠诚于太阳的习性,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执著追求光明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表现作者向往光明的心境和他的爱国之情。

生4朗诵:

《致常春藤》

你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精神;你永远向着阳光的方向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让黑暗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吧!常春藤啊,我看见日寇的铁骑踏上我中华大地;常春藤啊,离开那烽烟四逼的旧都。我常常怀念你,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恰如你,脊梁永不弯曲,头颅永不低垂。毅力,屹立,常春藤常绿!中国精神常绿!

生5解说:

这首诗,我们组用了两个“yì lì”,第一个毅力,我们想表达常春藤坚韧不拔、寻求光明、向阳的一种精神;第二个屹立,我们想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中华大地将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师:这组同学用改写诗歌的方式表达了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第二组展示(绘画)

生1说依据:

依据一:第十自然段“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依据二:第十一自然段“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们组用两幅画来表现常春藤的精神。

生2、3展示画作

生4解说:

一幅是窗内的常春藤,它被拉进了窗内;一幅是窗外的常春藤。窗外的常春藤象征着它对光明的追求,它在窗外生长得很好,它的枝条不像被牵进窗内的常春藤枝条那样变得纤细。窗内常春藤的枝叶是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说明它对阳光的执着追求。

向着阳光,它延伸着生命的光,如春般绚丽,绽夏之芳菲,如秋般柔弱,展冬之韧强,如绿迎光,常春藤永远朝着原来的方向,面绿尽显东方淳,常春藤永远常春。

师:这组同学从视觉的角度,以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常春藤的精神。

第三组展示(舞台表演)

生1说依据:

依据一:第十自然段“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依据二:第十三自然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生2:我们小组用舞台片段的方式来表达

表演:生1、2、3、4、5共同压制着生6,生6竭力挣扎、抗争,将另5生掀翻在地。

师:刚才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生2:我扮演的是石头。

师:在刚才的表演中你做了什么?

生2:我们石头压迫着她。

师:“她”扮演的是什么呢?

生6:我扮演一粒种子。我想要冲破石头的压迫去追求属于我自己的光明。

师:能给大家解说一下你们的表演吗?

生2:我们5号组员表演种子,其余组员代表压在种子上的石头。我们小组用舞台片段的方式来展示,表达了民族精神就像这种子一样,向往自由,向往光明。

师: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用力地挣脱。虽然一粒种子是那么渺小,但是在自己坚贞不屈的努力和追求下,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光明。

第四组展示(演讲)

生1:我们组站在被幽囚的“绿友”的角度,用演讲的方式展示常春藤坚韧不拔的意志。

依据一:第八自然段“我从破碎的窗口促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依据二:第九自然段“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依据三:第十自然段“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依据四:第十一自然段“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生2演讲:

我是曾生活在阳光下的常春藤。

那时的我,无忧无虑地享受着明媚的阳光、洁净的空气。

然而有一天,一只恐怖的大手从天而降,将这一切都毁灭了。他将我从阳光中抓捕,将我带到黑暗的囚牢之中,我如同罪犯一般被关押了。

我曾试图反抗,我开始不顾一切的向外生长,但我失败了。在他的力量下,我被迫屈服了,我又回到了原地。

失败使我困惑,我问自己我应屈服吗?不!我绝不屈服!我是自由的,我是属于自己的,我要用枯萎来抗议,我要爆发自己的力量去追求我的光明!

生3演讲:

我喜欢这里,因为四周的寂静、悠适,喜欢带有泥土清香的瓦屋,喜欢蔚蓝无际的天空,喜欢自由神往的世界,喜欢沉醉于一道道迷人的风景之中。

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一个孤独的身影,也因此隐隐感觉到有那么一个人也许喜欢着我,正如我喜欢这儿一样。他伸手试图想要与我结伴,他给我安排了书案那角——他认为我能安适的住处。可他并不知道,这种环境对我而言是种折磨,是牢笼般的生活。

我努力朝着阳光生长,不论前路有多少荆棘,因为居住在那儿的,是我的信念。

师:同样是代表这被幽囚的“绿友”,一位同学进行了强有力的呐喊,一位同学做了深情的告白。他们都表达出常春藤对光明与自由的执着追求!

第五、六组合作展示(系列展示)

生1说依据:

依据一:第六自然段“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们着眼于“绿色”,因为绿色代表生命与希望。

依据二:第十自然段“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可以看出他对光明的追求。“植物是多固执啊!”表现出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依据三:第十三自然段“芦沟桥事件发生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歌颂。

生2:我们两组进行合作综合展示(播放自制PPT与自己剪辑的音乐)

生3演讲:《中国人》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传承着五千年的精神。倔强,早已烙进我们灵魂之中;不屈的血液,流淌于我们的身体之中;如同常春藤一般渴望自由,渴望希望。我们不屈地生长着,冲破囚笼,向着阳光,向着希望,倔强地生长着。我们——中国人!两组学生合唱:《我们中国人》

生4解说PPT:

大家请看,这是一幅长春藤的图片。这堵墙上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常春藤,这堵墙就如同悬崖峭壁般充斥着危险,这片常春藤只有用尽自己全身的力量,向上爬,向上爬,用自己的身影铺满这峭壁。正如1937年开始的抗战一样,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我们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最后的胜利。这一片绿叶是希望,它代表着我们生的希望与灵魂;这一片绿叶是世界的使者;这一片绿叶就如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一片绿叶, 让我们为它而自豪!我们,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

四生说唱:

歌词:1937的“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就在同年的七月,北平和南京先后沦陷;火上浇油的战争,使得天津也遭到了攻陷;战火纷飞后的一片狼藉,也迫使人民失去了他们的家园。

【教师点拨、引导】

师:刚才各组同学用你们各自喜爱的方式表现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并在文中找出了依据。通过大家找到的依据,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的无比眷恋。每一组同学除了表达出对常春藤这种精神的理解外,还不约而同表达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这是从哪里理解到的呢?

生1: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作者“囚绿”,显示了他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生2: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生3:第十三自然段“芦沟桥事件发生了”,说明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实际是祝福我们的民族光明繁荣。

【教师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展示,大家应该感受到,同样的感情可以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表达,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作家陆蠡把他多情敏锐的视角聚焦于一株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青藤,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含蓄地抒写了对光明与自由的信仰,赞美了在艰难处境中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今天,同学们又用多样特别的形式,诠释了你们深刻的理解!谢谢你们!希望同学们身处逆境时也能做一株执著的常青藤!

PART 2

教学反思

课堂上,做一名睿智的主持人

郑宇/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

上课的前两天,我在另一个班级用传统方式讲授了《囚绿记》,自己讲得很累,学生在我预设的一般性问题中生硬、机械地配合着,了无生气。于是,我临时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主体调整为——学生的创意展示。

对于课堂设计,我略有忐忑,原因之一是觉得像是学生的文艺汇演,而教师不过是一个串联节目的主持人,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与素养并不能有所体现。仔细思量,我发现教师与节目主持人其实有着相似之处。主持人在节目中发挥着衔接、组织节目内容,引导节目发展的作用,主持人就是节目灵魂、成型的标志、风格的体现并最终把关。我们正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般,在台下加强修为与积淀,以个人独特的魅力暗中调控课堂,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适时将空间最大限度地让位于学生,而不是随时挤占舞台竟显自己的风姿。

当我将创意展示的任务给学生布置下去时,他们立刻被激活了,各小组成员神采奕奕、热情万丈地探讨着他们将用怎样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这和之前讲授班级的“了无生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到学生们的个性展示时,我无比惊讶,想不到仅仅两天的时间他们竟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在场的教师都认为这样的展示没有一个月是准备不出来的。原来,多给学生碰撞、发言、表达的机会,他们竟然能够如此自信、大方地释放自己的潜能,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惊喜。我由衷地感受到:在课堂上做一名睿智的主持人,适时地让位于学生,没什么不好!

做一名睿智的主持人,还需要理性定位。

确定以个性展示为此课堂的主体时,我还有一顾虑——在课堂上对文本没有太多的阅读,存在语文教学脱离文本的嫌疑。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中的第三篇课文(略读课文),该单元指导了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静思之,在前两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已渗透了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现在将“渔”之法用于此篇,将导学案前置,让学生在预习中“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再放手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继而根据自己的体会再创造,何乐而不为呢?

其间,文本不是不读,而是前置了阅读环节;创意展示也不是信马由缰,而是以文为本。课上学生以诗、画、舞、歌、演讲的方式让我意识到,“创意展示”是语文课堂一种可行的打开模式,当然并不是唯一的模式。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等课堂改革要素。

没有人说传统的方式完全不好,我们也摒弃打着“传统”的旗号将“生硬灌输”等同于“精彩讲授”的做法。其实,优化课堂设计,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的课堂都是一堂好课不错的打开方式。

要想成为一名睿智的主持人,自己还需做足功课。

由于对小组调控能力的不足,在整堂课的组织上,我感到自己有些随意和茫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基础,更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朱小蔓老师曾说:“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这句话在推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有着特别的意义。

当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当能力、素养、情感成为课堂上教师着重关注的内容,教师若要成为学生自主发展过程中游刃有余的摆渡人,无论在道德素养、人格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还是在综合能力素养方面无疑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囚绿记常春藤光明
遇见光明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黑暗中的光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囚绿记》主题探究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
走向光明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