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文献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选穴与用药规律研究

2018-08-20 09:56余召民王富春
吉林中医药 2018年8期

王 鹤,余召民,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简称慢支)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1]。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2]。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的“咳嗽”“痰证”“饮证”及“喘证”等范畴[3],最早提出喘证概念的是《黄帝内经》。其内因为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内伏,外因为六淫、饮食、劳倦及七情等因素,风痰之邪趁机侵入而发病[4]。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为主要表现。本病在古代文献中多被称为“喘咳”“喘喝”“喘逆”“上气”“气满”。

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5],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药物贴敷在特定部位,使药物发挥透皮作用和穴位刺激激发经气的间接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6]。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来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从腧穴选择和用药规律方面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穴位贴敷处方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资料来源,收集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文献,检索出符合标准的临床文献124篇。

1.2 检索方法 以“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慢支、支气管炎、穴位敷贴、穴位贴敷、腧穴敷贴、膏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伏九灸、三伏贴、贴敷、敷贴”为关键词,确定检索式,检索CNKⅠ,WF和维普数据库。

1.3 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临床对照试验;2)治疗措施包括穴位贴敷,单独或结合其他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以十四经腧穴及经外奇穴为主要腧穴;4)文献中需有穴位贴敷药物的组成。

1.4 排除标准 1)个案报道、名医经验、文献综述、系统评价、动物实验类的基础研究文献;2)贴敷方药用量不明确或选穴不清晰的文献;3)研究对象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某一证型的临床研究文献;4)重复发表的文献,保留发表年限最近的1篇,其余予以剔除。

1.5 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的规范化 规范文献信息,内容包括作者、刊名、腧穴名称、药物名称,录入时腧穴用词统一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7],药物名称统一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药物性味归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以《中药学》[9]为次要依据。如延胡索、元胡、延胡、玄胡等统称为延胡索。

1.5.2 数据的处理及资料提取 将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的腧穴及药物输入到Microsoft Excel 2010 电子表格进行保存,用 Microsoft Excel 2010电子表格对取穴及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通过上述检索方法,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24篇[10-17]。分别从腧穴出现频次、所属经脉、所在部位、腧穴类型,药物出现频次、归经、性味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具体信息如下。

2.1 腧穴频次分析 将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腧穴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1。

2.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将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腧穴按所属经脉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总穴次,见表2。

表1 腧穴频次统计表

表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统计表

2.3 腧穴所在部位分析 将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腧穴按所在部位归类,其选用腧穴的部位、频次、频率、选穴个数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3。

表3 腧穴所在部位分析统计表

2.4 穴位贴敷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腧穴所属类型分析 将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腧穴按所属穴位类型归类,其选用腧穴的类型、频次、频率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4。

表4 腧穴所属类型分析统计表

2.5 用药频次分析 将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所用药物应用频次大于1的药物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5。

2.6 药物归经分析 将文献中穴位敷贴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按所属经脉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总频次,见表6。

表5 用药频次统计表

表6 药物归经分析统计表

注:出现频次百分比(%)=中药归经出现频次/药物归经频次总数×100%

2.7 药物性、味分析 将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按药性、药味归类,其选用药物的性、味频次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7。

3 讨论

3.1 取穴规律分析

3.1.1 腧穴出现的频次分析 经统计发现,共34个穴位使用频次在前5位的分别为肺俞、定喘、大椎、膻中、天突,其中,肺俞穴使用频次最高,为121次。肺俞穴是向背部输注肺脏精气的特定穴,具有止咳平喘、调理肺气、祛风散寒、益气固表的作用,达到从体表解除病邪的目的。背俞穴为“阳中之阳”,是五脏六腑之气血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18],位置基本与相应脏腑一一对应,可调节所对应脏腑的功能。《素问·咳论》云:“治脏者,治其俞。”根据“阴病治阳”的原则,选取背部俞穴[19];定喘为经外奇穴,是治咳喘的特效穴;大椎穴为人体诸阳经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20],有振奋人体一身阳气,宣阳解表、理气降逆、肃肺平喘之功;膻中为心包募穴,又是八会穴之气会,即“膻中为气之海”,是宗气聚积之处,具有调理人体气机的作用;天突是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具有宣通肺气、理气消痰止咳的功效,善治气喘、咳嗽。

表7 药物性、味分析统计表

3.1.2 腧穴所属部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腰背部的腧穴个数占65.43%,颈项部的腧穴个数占19.07%。肺脏体表投影在背部,气管体表投影在颈项部,均与慢性支气管炎有密切联系。由此可见,腧穴主治与其所在部位有密切关系。

3.2 用药规律分析 经统计发现共涉及药物79味,排在前4位的中药为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应用频率在12.57%以上,使用频次在下一位的中药麻黄应用频率为4.73%,可见前4位药为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用药。这也是“白芥子涂方”的药物组成。此方源自清朝张璐所著的《张氏医通》,是中药穴位贴敷中的代表方。其中白芥子性味辛温,归肺经,有温肺豁痰,利气通络之功;细辛味辛、性温,归肺、肾、心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痰止咳之效;甘遂味苦、性寒,归肺、肾、大肠经,有宣通肺气、涤痰逐饮之效;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利气、止痛之用;多用生姜汁调和,其辛香走窜,可宣通经络,使药物性味循经络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可调整肺、脾、肾功能,从而达到温肺化痰、宣肺平喘、利气通络的作用。

4 小结

通过研究发现,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出现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肺俞穴,最常用的药物为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药物贴敷于相应穴位后,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经过经络气血至相应的病处,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减轻了口服药物对肝肾的损害和静脉给药的副作用,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且疗效明显,安全可靠,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