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云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在数学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是部分学生学习的难点,部分学困生一看到应用题就退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不是单纯地解数学题,而是包括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解决方案等.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一点是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一、以图助解
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感到困难,如果适时地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通过借助线段图,学生更容易得知求出:
(1)5天一共做了多少套?75×5=375(套).
(2)还剩多少套?660-375=285(套).
(3)剩下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了多少套?285÷3=95(套).
二、列表引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5分,共有10道题.在这次竞赛中小明共得了70分,问他做對了几题,做错了几题?这道题可列表如下:
做对题数得分做错题数扣分最后得分
1010000100
9901585
88021070
一目了然,做对8道,做错2道.
三、方程运用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其中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式,这是解答类似问题的关键.例如,“少年宫合唱队有64人,比舞蹈队人数的2倍还多16人,舞蹈队有多少人?”(用方程解答)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这道题目中发现了数量的等量关系是: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2倍还多16人.这样就可以直接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列式方程.
解:设舞蹈队人数为x人:
因为学生已学过方程,即转化为2x+16=64,或者2x=64-16,如果要用算术方法来答,可转化为:(64-16)÷2.
四、模拟操作
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一列火车身长是100 m,要经过一座桥.这个桥长1550 m.这列火车是以15 m/s的速度前进,那么通过这个桥需要多长时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容易用1550除以15.问题出来后,教师没有立刻做出评价,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想想看.有个学生拿铅笔盒当作桥,拿短短的铅笔当作火车,自己在模拟火车过桥.演示三遍以后,他做出了判断:应该把1550米的桥长加上车身之长作为路程然后除以速度才是过桥的时间.
五、难题剖析
“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有些较难的问题,只要通过转化就成为一道很简单的问题.一题多解的训练可达到一定广度,而转化方法的训练,可达到一定深度.如“一堆煤有60 t,用去的煤正好是剩下的13,用去多少吨?这一题只要将“用去的煤正好是剩下的13”转化成“用去的煤正好是总数的14”,便可迎刃而解.在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提高解题的能力.
俗话说:解题有法而无定法.这正说明了数学问题的纷繁复杂,解题技法的灵活多变.一个数学问题摆在面前,其思维的触须是多端的,以上所述的几种解题方法只是平时常用的引导途径,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还要我们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注意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