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概括能力

2018-08-17 09:35范莹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培养数学能力

范莹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更是一门变化万千的艺术.对于数学这样一门抽象艺术,学生的概括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教师首先要建立鼓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预习,对知识有大概了解;其次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减缓戒备心理;再次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最后要鼓励学生多发言,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乐于融入课堂,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数学;能力

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概括能力,只有自己通过思考概括出来的知识结论才会历久弥新.

一、建立鼓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预习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贯的,这就决定了学生要利用先前知识经验来联系新知.“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鼓励学生积极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一课,笔者要求每名学生先认真看书,体会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再布置每个活动小组制作数字1~100的卡纸,具体任务由小组长负责,哪组做得好,就有机会竞选本月的积极之星,成为全班的榜样.这种鼓励机制不仅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乐于预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数学课堂为例,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知识概括能力,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而取得进步.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而概括能力必须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提高概括能力.例如,在“2、5的倍数特征”一课,笔者给5个活动小组分配任务,每组在规定时间内分别找20个2的倍数,要求不重复,用本组制作的卡纸在班上展示,既展示卡纸的美观又呈现自己小组预习新知的成果.每组上讲台呈现的时候,其他组的小组长和笔者一起评分,共同评出最具有凝聚力、最高分的小组.这样既体现民主、公平又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共同分享成果,为培养概括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课堂上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观察,教师仅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不够的,还要充满激情,适时地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例如,在“2、5的倍数特征”一课,笔者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2的倍数的数字卡纸后,请学生思考他们有什么特征.有不少学生说:“他们是双数”这显然是他们利用先前的知识经验给出的答案,但这还不是笔者想要的答案.于是笔者接着说:“还有谁有更好的答案吗?要是回答完全正确,那么这位同学不仅能为自己小组加分,而且能评本周‘优秀组员,还有机会评本月‘积极之星”,学生听了马上精神抖擞,积极思考、观察,并与同伴交流意见,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

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培养概括能力的关键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强化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后的成果及努力提出问题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积极发言,发展学生的學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问的精神.比如,在“2、5的倍数特征”一课,通过前面的鼓励机制,使得学生敢说、敢想.于是,笔者提醒学生:“大家可以观察这些倍数的数位有什么特点?”很快,2的倍数特征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学生的脸上也洋溢出自豪的神情.有了思考、概括2的倍数特征的经验学生也很快能概括出来5的倍数特征.此外,在课堂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这一环节既能巩固学生的新知,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的学科育智,更多地体现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概括能力的培养.概括能力既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也是对新知识的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同、分类、转换、提炼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凭借逐步形成的抽象、概括能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问题,并获取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任勇.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培养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