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角度看傅东华译《飘》

2018-08-17 00:05许丽元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

许丽元

【摘要】本文运用目的论的最高原则即目的原则对傅东华的《飘》译本中所使用的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得出傅东华使用这些策略与其翻译目的密不可分,因此对傅东华的《飘》译本的分析应根据客观历史文化条件下来进行。

【关键词】目的论;目的原则;翻译策略;《飘》

一、引言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自问世以来受到多国读者的喜爱,一直畅销不衰。傅东华是第一位译《飘》的中国译者,自1940年其译作问世以来,许多中国读者很推崇,但也有一些学者发出了质疑之声。他们认为傅对译文做了过多的删减和修改,有违翻译中忠实原文的原则。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就目的论中最高原则一目的原则并结合其使用的归化和省译这两种翻译策略来对傅译本进行分析。

二、目的论及其目的原则

目的论是由凯瑟琳娜·莱斯首先提出来的。她在其所著的《翻译的可能与局限》中提出了功能翻译学派的思想雏形,此后她的学生汉斯·费米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中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即“目的决定手段”。

目的论把更多的重点放在目标语言的文本和目标语的读者身上,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会影响其翻译行为。在费米尔看来,任何翻译的最高原则都是目的原则。下文将从目的论的目的原则的角度,结合傅东华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的归化和省译法来进行分析。可以总结为,在《飘》的傅译本中,归化主要体现在大量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使用和人名地名的中国化;而省译则体现在他删减了大段对环境、战争情节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情景。

三、傅译本中翻译策略的分析

1.归化。傅东华在《飘》译本翻译过程中大量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并将许多人名、地名中国化。

例:在《飘》的原文本中有这么一句话:Although born to the case of plantation life, waited on hand and foot since infancy, the faces of the three on the porch were neither slack nor soft.傅东华将这句话译为了:“这两位哥儿和一位小姐,都生长在殷富舒适的大户人家,打出娘胎就有人从头到脚地服侍着,可是他们的面孔都不像娇生惯养,倒像是乡下的粗人。”在这句话中,它就用到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语如“出娘胎”、“娇生惯养”、“粗人”,并且整句话读起来都是很接地气儿的。

傅东华在其《飘》译本中将许多的人名也翻译成了中国式的名字。例如主人公郝思嘉(Scarlett O.Hara)、白瑞德(Rhett Butler),黑人奴仆被称为中国式的佣人名字如阿金(Jeems)和阿宝(Pork)。在对原文本中地名的翻译,傅东华会加一些中国式地名的词缀,如“场”、“坡”、“屯”,使得将一些地名也翻译得具有了中国的味道,比如说陶乐场、钟氏坡、曹氏屯。

傅东华之所以在其译本中大量使用归化法,是受到了當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而这两者又恰恰决定了其翻译目的。在20世纪上半期,大部分国人还不太了解国外的世界,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译本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就限制了读者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傅东华采取这样的翻译策略也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这样的翻译也符合当时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让读者感到亲切,使其具有可读性而易被大众所接受。

2.省译。在傅东华的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删除了一些战争情节、大段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或者将它们浓缩成几句话就概括完毕,而将翻译重心转移至描绘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上。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违背了翻译的忠实原则,未将故事情节中的环境氛围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完整体现出来,但是我们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理论来分析,傅东华运用省译法是和他的翻译目的密不可分的。《飘》的电影版名为《乱世佳人》,是在傅东华进行翻译前就已经上映了,电影推广到中国之后,由于获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赞扬并表达出对原著的阅读需求,于是出版社便联系了傅东华先生想让其进行翻译。考虑到原著的故事情节已被电影所定型,并以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路展开,观众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就是讲述了一个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傅东华认为应该将翻译的重心转移至主人公的情感描写上,对于美国的南北战争的描写就应该减少,以为“这本书描写的美国的南北战争,和我们现在相隔八十年,地隔数万里,又跟我们自己的事情又什么相二干呢?”他这样的考虑和运用的翻译方法,就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了解这个故事又不觉乏味。傅东华正是因为抱着这种翻译目的,所以他还是以故事情节为重,以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为主线路铺展开来。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傅东华在其译本中运用归化和省译法,删减了战争情节、大段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并将原文中许多人名地名中国化,使其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归根结底都是受其翻译目的的影响,即为了让译作具有可读性,让读者能更容易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并让读者感到亲切,产生对作品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Mitchell,Margaret.Gone With the Wind[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傅东华.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3]冯庆华.从文化交流的宏观角度研究飘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8.

猜你喜欢
目的论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