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海燕* 崔晓丽
(江苏省如皋博爱医院麻醉科,江苏 如皋 226500)
目前超声引导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置管技术也被用于检测围术期患者的中心静脉血压以及对长期输液、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气分析的医疗工作中来[1]。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由于其穿刺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接受度均较高,穿刺之后的护理工作以及对于动脉血压的监控也较为便利,因此成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动脉置管术。但是,目前对于不同引导技术下的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的特点以及优势的研究还不甚完善,本次研究对触摸定位法以及超声引导下分别进行的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本次研究结果做如下汇报。
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术中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进行测压的88例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男26例,女例18,患者年龄为22~72岁,平均年龄为(43.7±5.4)岁,观察组男24例,女例20,患者年龄为24~78岁,平均年龄为(46.8±4.4)岁,进行比较的两组患者,其常规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进行手术之前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情况进行常规检查,并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麻醉。在行穿刺置管术之前,还应对患者进行手部血液供应情况的检查,探视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是否吻合。选择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在其左手进行穿刺操作。穿刺时,患者的手臂应当呈自然平放的状态,穿刺一侧的手腕应当垫高10 cm左右,穿刺过程中,掌背弯曲,患者取舒适的摆放位置后,将手臂进行固定。对穿刺针位进行常规消毒,并进行局部麻醉。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触摸法对患者进行穿刺定位。选择患者穿刺一侧的桡骨茎在水平位置上,向心方向寻找脉搏最强的位置,并将其定为施针部位。确定进针位置后,采用穿透法进行穿刺。穿刺进行的过程当中,操作者应现先用左手将桡动脉的位置固定,右手手持穿刺针,使穿刺针与平面成45°角进针,进针时,见穿刺针回血时可继续向前推送并拔出针芯[2]。与此同时,将外套管缓慢退出,直至有血液喷出即可停止退针,以上操作完成之后,应快速将外套管送至桡动脉。
1.2.2 观察组患者在多普勒彩超引导下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本次研究采用由徐州市大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彩色索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引导穿刺。利用频率为10 MHz的线阵探头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探头应与桡动脉保持垂直,并在腕横纹的近心端约3 cm之内的位置进行超声检查[3]。根据检测到的桡动脉的图像确定适宜进针的桡动脉位置,并用记号笔进行标记,对患者手臂远端约1/3处桡动脉位置的皮肤进行消毒,并将超声探头表面使用酒精进行消毒,此外,还应使用无菌消毒耦合剂对超声探头进行消毒处理。随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空针回血后再进针为1~2 mm,送入外套管并对穿刺情况进行监测。
1.3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操作所用的时间、穿刺成功以及失败的患者数量,相应计算出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人数,计算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穿刺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穿刺置管所用的时间,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穿刺的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首次成功率;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的平均次数(1.2±0.4)次,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次数(2.7±1.6)次。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穿刺的成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出现血肿以及皮下瘀斑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出现以上并发症的概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对比[n(%)]
超声引导下进行的穿刺置管术,能够在穿刺过程中对血管情况以及穿刺针的运动轨迹进行监控,同时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监测系统,对血管纵切面以及穿刺针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全程把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操作 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所用时间;此外,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出现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了提升穿刺成功率,在操作过程中,应保证穿刺探头的短轴与显影线保持平行,以此保证显影的准确。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的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其穿刺点的选择更加准确,穿刺时间明显缩短,穿刺成功较高,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较小,更利于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