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肿瘤化疗患者在住院期间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影响患者恢复状况[1]。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为减少患者产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提供有效方式。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PICC置管肿瘤化疗102例患者,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对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8.62±2.35)岁。5例患者都是在化疗带管出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采用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
1.2 方法:102例患者都采用PICC导管,其中有92例患者应用三向瓣模式的PICC导管,其规格为4Fr。其他的10例患者采用末端开口式PICC,其规格为5Fr。
1.3 判断标准:当患者具备自觉症状以后,通过测量后,患者的上臂围增加,增加长度为1.5 cm。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其显示患者的沿导管走向的血管出的血流在逐渐地变细,其血流的充盈性具有缺损,没有显示血流信号,这便明显患者产生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
采用三向瓣模式PICC的患者,其中有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而采用末端开口式的肿瘤化疗患者,具有2例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当确定患者确实形成深静脉血栓以后,医师要马上给予患者溶栓以及活血化瘀处理。5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其中1例患者导管留置直到静脉化疗结束,其余4例患者均拔除导管。见表1。
表1 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状况
3.1 患者自身因素影响:①基础性疾病影响。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更高,且因为深静脉血栓引起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率也显著提升。此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产生促凝因子,进入到血循环中,促使患者血液达到高凝状态。②年龄因素。当患者年年龄增加时,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也会相应地提升。并且,患者复发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也会提升。在本次研究中,5例产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其平均年龄都达到58岁。由于老年患者血液的稠度高,其肿瘤破裂时进一步增加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凝血因子增加,促使患者的抗凝血因子活性进一步降低,血液高凝,形成血栓。同时,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在不断地老化,其血管会逐渐变硬,脆弱性增强,变形能力比较差、而聚集能力上升,这也会形成血栓。
3.2 导管型号与血管不吻合:将PICC导管置入,其自然会占据患者血管腔的空间。此时,患者血管腔容积会相应地减少,其允许通过的血流量也减少[2]。当置入导管比患者血管粗大时,直接降低其血液流量,血流速度减缓。当患者血流变缓慢时,其会进一步促进凝血因子活化,凝血因子不容易清除,使得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缺氧性损伤。另者,因为置入导管过大,其与患者血管内摩擦的可能性会增加,最终会造成患者形成机械性血栓。本次5例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所使用的导管规格均为4Fr和5Fr,这都是导致患者产生血栓高危的主要原因。
3.3 药物因素:与普通人相比,患者采用化疗性药物,其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大于普通人4倍左右。化疗会减少患者血液抗凝物质,同时在杀伤患者肿瘤细胞的过程中,损害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促使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欠缺完整性,导致患者出现静脉内膜化学性损伤,增加患者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化疗过程中,其采用的化疗药物会在患者血液中作为一种抗原,与抗原体发生相应的反应最终形成免疫性复合物质,会将补体系统激活,增加患者纤维蛋白原。在此情况下,患者的血液又达到高凝的状态,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本次5例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都频繁性地使用化疗药物,其对血管内皮的刺激以及损伤程度均提升,最终导致患者产生血栓。
3.4 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有待提升:在置管过程中,置管人员可能没有进行系统性地培训,不能对患者的静脉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估,因此不能评估出患者不宜置管的因素,这也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深静脉血栓。其次,患者的静脉比较直,其头静脉会逐渐变细,同时会有很多分叉,不容易置管。因此,如果置管人员没有形成比较熟练的置管穿刺技术,没有掌握正确的置管方式,其必然会损伤患者的静脉壁,形成静脉血栓。
通过上面对肿瘤化疗患者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置管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业务能力,合理地采用化疗药物,选择导管型号与患者血管相吻合的PICC导管,减少患者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