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收获,体验中成长。教育本身就是一场生命的体验之旅,它不应当是强制性的文化输出,而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原良乡中心校)把每个孩子都看作一颗种子,以“为每一颗种子创造生命成长的体验场”为办学目标,努力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品位。多年来,学校着力推行“体验”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确立了“行于实,方乃成”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精神。李庆华校长将学校“行实”文化的内涵解读为“实际、实效、实践”“成人、成事、成业”。为培养师生的“行实”品质,学校在管理、团队建设、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悉心呵护每个孩子,为每一颗种子创造无限生长的可能——北工商附小一直迈着坚定的步伐,行进在教育改革创新之路上。
在北工商附小人看来,科学精细的管理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为了响应“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号召,学校不断突破自我,构建起全新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校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围绕“服务于实,务实于行”的管理文化,学校遵循“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的宗旨,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向管理要实效。
从“1+n”到“1+1+1”。北工商附小为乡属中心校,中心校区下辖两所完小,学校更名之前中心校的管理模式是“1+n”,即以中心校区为风向标,突出其对完小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而随着教育大环境的改变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从实际出发,自主创新,把原有的“中心—完小”管理体制变为“校区管理”,开启了从“1+n”到“1+1+1”管理模式的实践。所谓“1+1+1”即力求做到三个校区间的理念统一,步调一致,凝心聚力,共同发展。以此实现各校区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发展”,发掘、利用各校区的优势和特色,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学校文化建设培训活动
三校、五级联动,实现管理全覆盖。学校三个校区在教育管理标准、队伍建设、干部教师调配、资源配置、评价考核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每月以不同形式走进一所校区,开展以“部门重点工作”为专题的研讨活动以及以“常规常态”为主要内容的工作交流;每学期定期进行三校区工作互检,深入师生听取意见,将结果纳入对校区的工作评价;鼓励校区承担市区活动和中心校大型活动的任务,真正做到在管理中务实,在创新中发展。同时,在“1+1+1”的管理思路指导下,形成“中心主导—校区主抓—部门主做”的管理育人模式,即:中心校区横向主管责任制,分校区纵向分管负责制,并构建起五级联动的管理体系:校级干部分校区——宏观管,中层干部分校区、分部门——专项管,教研组长分学科——跨校管,一线教师分班级——主动管,后勤人员全参与——协同管,强化各层级人员的责任意识,横纵结合,分工明确。
干部当先,确保管理生动有力。为了培养干部的管理能力,进而保证学校整个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干部的管理水平。首先,“思想引领,以会代训”。学校给予每名干部中心组学习的领学机会,强化其领导力;以“团队合作,项目历练”增强其执行力;中层干部每人参与一次全体教职工例会的主持工作,每月校长亲自带领干部团队进行团队培训等,帮助干部快速成长起来。其次,转变例会模式,激发干部管理意识。学校改变过去“下校区”的工作模式,将每周的干部例会分别安排在各个校区,通过“分组听课、常规工作指导、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工作沟通”五项内容,了解、督促三校区的日常工作;同时,创新会议内容,每月分部门召开一次阶段性总结交流会,针对一个部门的重点工作,研究重点内容,研磨重点活动,规范常规工作。再者,通过成立项目组,为干部搭建历练平台。凡是举办大型活动,学校都会成立相应的“项目组”,由干部担任组长,带领项目组成员组织、完成活动,活动的安排、部署等系列内容,全部由项目组干部承担,锻炼了干部的组织、协调、执行能力。此外,在筹备新校区工作中,学校也将干部“推”到前面,由他们完成学生入学摸底排查、办公用品的配置、教师竞聘上岗等任务。种种举措,深化了干部的管理责任意识,也使学校管理充满了人文色彩。
以点带面,建构网格式德育管理体系。学校以修订校章、岗位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为契机,进一步有效落实干部带组负责制,要求干部对所带教研、年级组全面负责,参与日常活动,最主要的是加强对组内成员的思想引领;加强组长队伍建设,激发教研、年级组工作活力;确立党员联系师生制度,定期与师生谈心,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早中晚干部带班、管理人员值班、小卫士值岗、针对课间隐患实行党员“红色种子先锋岗”执勤措施,使德育管理由点及面、由表及里。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活动。“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投身教育,既要有赤诚的情怀,又要有非凡的智慧与恒久的耐心。
我们愿意静心守望,助力种子破土而出……
—— 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李庆华
>>花艺课程,让教师怡情养性
“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教师是教育的中流砥柱,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教师群体的素质所决定的。北工商附小一直将加强教师培养置于重要的地位,打造“尚德求实,敦学共进”的教师文化,注重增强教师团队的实力,为学校凝聚持续发展的智慧力量。
建好教师成长学校,为教师发展引路。2017年7月,学校成立了“行实教师成长学校”,以争当“四有教师”,做学生合格的“四个引路人”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学校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行实教师种子成长课程暨教师学校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学校经常开展各类教研培训活动,组织教师赴外地观摩学习,与其他学校建立发展共同体,借以打造合作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李庆华校长给孩子们讲故事
>>实践课程——“我是小主播”暨走进房山电视台体验活动
抓好班主任工作室阵地,优化班主任职能。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室以“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为理念,坚持落实“三个工程”和“三个目标”,即每学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贯穿日常,每学期举办一次校本培训,每月组织一次工作室活动;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有目标、班主任专业发展有目标、班主任个人成长有目标。在工作室管理上,遵循“走小步,不停步”的战略,依托明职责、提要求、抓意识、教方法、树样子、促反思的培养策略,通过规范的管理,提升班主任“六大专业能力素养”:班级建设能力、指导个体发展能力、课程育人能力、家校共育协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网络媒介育人能力。学校围绕“聚焦行实班级建设 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开展工作室活动,通过班级文化展示评比、同题异构主题班会交流与展示、“行实”班级管理论坛等活动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
拓展育人空间,促进共同发展。学校大力加强课堂德育指导,开发德育课程,挖掘各学科“育人点”,让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开展班主任科任教师联席教研,对“培养学生‘四姿五会’习惯、种子评价体系、行实班集体建设、特殊学生教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依托班主任工作室,提高班主任队伍研究意识和全员育人意识;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梳理各自的岗位德育职责。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将德育实施过程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体现在教师的以身示范、备课、课堂管理、教学评价中,促进了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发挥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合力。
“教研修”一体化,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学校成立了“行实”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成员均为高级教师,明确提出委员会委员要完成“三个一”,即:主持一项区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带好1~2名青年教师,每学年开一次不少于30人的讲座。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一次“行实”教师发展主题论坛,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科专项督导,增强教师的学科育人指导力。学校以“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教研相融,研修结合,用机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打造“行实”团队; 通过“自主学习+专家引领+搭建平台”等途径,采取因需分层的策略,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学校通过加强教研组长队伍建设, 实行校本研修两级管理,大小研修结合,促进优势互补。同时,为保障教研活动的有的放矢,学校实行“中心校确定学期研究主题,各教研大组确定一月一题一研讨的主题,各学科教研组确定各月研究点,确定每次教研活动责任人及准备工作内容,确定期末呈现研究成果方式”的管理制度,紧抓校本科研,学校“十三五”教育学会课题和区课程创新项目等课题顺利开题并扎实推进。
在完善各类机制的基础上,学校还以活动为载体,激励教师求实、上进。“行实杯”课堂教学大赛已成为学校的常态项目,它以“问题导研,同伴互助,共同超越”为主题,旨在帮助教师在体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怎样落实好课标, 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了团队行动和共享的体验,突出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教研活动的有机整合,突出了每位教师的主角定位。每学期的青年教师成长分享会,可谓是一场精神盛宴。学校创新了分享会的形式,请来青年教师的父母、师父、朋友、同学甚至爱人,让青年教师们以PPT等形式,向在场的所有人真诚地汇报一学期的思考、行动、困惑、收获,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青年教师的付出与成长。在学期始末,学校还会开展团队建设的专题培训与团队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团队的向心力。
>>跨学科实践活动
评价是帮助人认识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是鞭策人快速转型与成长的重要途径。准确的评价往往能够帮助人发现长处,规避不足。因此,北工商附小立足学校与师生发展的实际,在评价方式上锐意革新,力求以评促长,推动师生的全面进步。
首先,学校探索并践行了以“教、学、习”三个维度评价为主的课堂质量评价,引导教师遵循规律,着眼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通过制定“行实”教师课程实施评价标准,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制定“行实”少年、“行实”班集体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学”与“习”更具启发性与激励性。学校还通过“种子成长评价”,全方位聚焦学生成长过程。借助一周一班一展示、一周一团一汇报、一周一人一才艺活动以及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科学“种子”专区等媒介实现动静结合,多层次、多途径展开评价,不以分数论短长,满足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让每一颗种子朝气蓬勃地生长。
做好对学生的日常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种子成长课程”,依据育人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实施“种子成长”课程评价体系,从身心健康(绿)、德行养成(红)、学科素养(橙)、实践能力(黄)和特长爱好(蓝)五个领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与各学科、各班级日常评价相结合,小评价随时进行,大评价每月一次。学生在每个领域可以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种子印”,10个“种子印”可以兑换一枚“身心健康小种子”“品行良好小种子”等彩色“种子印”,积累满10枚彩色“种子印”则会被授予“行实少年”徽章,在学期末进行集中表彰。“每日明星”“每周之星”的班级评选活动,使得学生时刻不忘拼搏向上。文明有礼、健康体魄、热爱科学是学校对“种子”的期待,也就是通过有效的评价助力“求真——学得真知、追求真理,向善——文明友善、善行善举”的阳光少年的成长。
再者,学校认为,评价是团队建设的动力。基于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学校推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学校通过对“行实”团队和“行实”教师展开校内评价,由以往的关注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个体转向关注优秀办公室、优秀教研组团队。每学期都进行“行实”团队评选,颁发奖杯,并给予物质奖励,促进小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每学年教育督导室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是引起学校高度重视的上级评价,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向与标准,学校连续十多年获得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一等奖的殊荣;重视家长委员会工作,调动家长力量展开评价与监督是学校的重点工程,学校以多种形式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管理,以多种方式征求家长意见,使得各项工作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可,家校关系融洽,社会满意度高。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活动。“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投身教育,既要有赤诚的情怀,又要有非凡的智慧与恒久的耐心。面对一颗颗种子时,北工商附小的教育者们眼里看到的是一朵朵娇艳的花儿、一株株挺拔的大树,他们愿意静心守望,助力种子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