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涧桥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性发展和商贸流通间的共生关系,以辽宁省为例提出两者共生路径的创新研究,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入TOPSIS指标评价方法识别当前辽宁省各市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程度;从加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视角出发,重点分析商贸流通在强化区域产业关联性、优化区域结构及推动省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突出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 差异性 商贸流通 共生路径
相关理论研究
由于自然原因、历史条件、资源分布及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化和不均衡问题普遍存在。例如,在地理空间上出现经济发展两极分化问题,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增长,另一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资源匮乏的内陆地区发展普遍滞后,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决定了人口、收入水平、社会经济活动等在空间上过度集中或分散,加剧了地区间贫富分化。区域经济间差异性发展主要理论包括不平衡增长理论、循环积累理论、增长极理论等。
不平衡增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于1958年首次提出,赫希曼指出发展中国家要有选择地进行投资,将有限资源用于自己的优势产业,依靠引入外资来振兴和发展本国劣势产业。不平衡增长理论从资源稀缺性出发,确定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优先次序,以先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落后地区,强调先进地区的辐射作用。但不平衡增长理论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不尽如人意,先进地区产生辐射效应的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回波效应,使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禀赋都涌入经济发达地区,从而加剧了区域不均衡状况。
循环积累理论由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受到投入产出、生产生活及各国制度政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件具有明显关联性,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通过不断循环往复的累计,会导致经济沿初始方向朝前发展。经济发达地区会产生扩散效应,导致这些因素向不发达地区扩散,但回波效应总会高于扩散效应,在市场机制中资本具有趋利效应的作用下,发达地区总是会吸引更多资源和资本,长期以来就会导致地理上的二元结构。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均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因此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就需要通过推进地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促进一部分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先发展,以此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理论都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和非均衡性具有常态化特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实际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化特征,通过宏观调控、资源优化配置、及相关经济政策,能够缓解这种不均衡现象。商贸流通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是社会化大分工的产物,流通效率的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缓解了由于资源要素禀赋差异而导致的地区间发展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基于TOPSIS指标评价的省域经济差异化分析
本文基于TOPSIS指标评价方法,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进行具体分析。TOPSIS评价方法是一种多指标定量评价方法,选取适合的解并去除不理想解,进而识别出指标综合评价程度。
由于差异性评价指标量纲不同,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原始指标数据矩阵为X={xij}n×m,将第i个城市的第j指标aij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如下:
(1)
式(1)中,a`ij和a``ij分别为差异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xijmin=min{xij},xijmax=max{xij},由此得到规划处理后的矩阵A=(xij)。
在区域经济差异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重要性有所不同,要赋予不同指标以不同权重。文章基于熵值法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分别进行赋权:
(2)
赋予第j个差异性指标的熵值ej表示为:
(3)
式(3)中,c为系统常数c=(ln)-1;此时第j个指标的权重wj可以描述为:
(4)
权重向量表示为w={w1,w2,…,wm},由权重向量和规划矩阵A=(xij)构成的加权决策矩阵κ可以表示为:
κ=A·w={κij} (5)
得出的正解和负解分别为:
(6)
计算第j个地区经济差异性指标距离正解与负解的欧式距离,判定其与理想解接近程度,λi值越大则证明经济实力越强。
(7)
基于TOPSIS指标评价得出辽宁省14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较为明显,沈阳、大连两市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全省一半,而辽西和辽北地区的朝阳、阜新、铁岭等市经济发展落后。辽宁省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发达,基本上都处于300公里都市圈范围内,因此商贸流通的发展对于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性和不均衡问题起到突出作用。
商贸流通与区域性经济差异性发展共生路径研究
商贸流通是社会化大分工的产物,交通、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都加速了商贸流通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商贸流通能够促进区域分配格局优化、强化经济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间产业关联性、推动落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如图1所示。
(一)促进区域分配格局优化
区域经济的初次布局与分配是按照地区间原有资源分布状况而展开的,这种布局与分配的合理性欠佳,因此在地区经济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后要进行再分配,确保地区间分配格局的优化。首次分配与区域间经济的再分配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区域间的高效商贸流通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商贸流通业涵盖范围广阔,國民经济的初次分配要基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贸流通能够保证商品的生产、销售、流转及消费活动得以实现。除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服务产业、银行信贷等活动也依赖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在缓解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方面,商贸流通所起到的作用更为突出。沈阳、大连地区科技发达,多以科技驱动型企业为主;而辽西、辽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多以资源型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辽宁省城市区位分布均衡,发达的商贸流通业能够将优势地区的科技、人才、技术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辽西、辽北地区的煤炭、铁矿、石油、农产品等资源也能够输送到沈阳、大连地区。商贸流通能够促进区域间分配格局优化,提高省域范围内经济运行效率,延缓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趋势。
(二)强化区域产业间关联性
产业布局的差异化是区域经济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在商贸流通的作用下,各个地区都会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商贸流通业还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社会分工效率的提高,通过加速各地区不同优势产业间的联系和交流,激活整个省域经济体。此外商贸流通能够细化行业分工,增强纵向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内部联系。在辽宁省内各地级市商贸流通业的作用下,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将会逐渐形成本区域内独特的优势产业,并将优势产业向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推进。此外,商贸流通业还可以实现区域内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为不同地区企业间经济往来提供动力和支持。
(三)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是阻碍省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主要因素之一。改变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性发展态势,关键是要想办法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不仅体现在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规模,更为重要的是商贸流通也推动了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流通,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经济落后地区的产业布局,提高了当地经济运行效率。现代化商贸流通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原料成本,提升了总体社会生产力水平。基于省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商贸流通对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会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从社会总需求方面来看,商贸流通能够改善省域间总体需求环境,为产品生产和销售助力;而从社会供给方面来看,商贸流通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加速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商贸流通与区域间经济差异性发展具有共融共生的关系,加速商贸流通的现代化趋势对于改善区域经济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6-2016年辽宁省商贸流通业规模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商贸流通业国民经济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并对这种共生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
对辽宁省2006-2016年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如图2所示,2006-2016年,辽宁省商贸流通业获得了快速发展,2016年商贸流通产业总体产值已经突破了6000亿元。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缩小了辽宁省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基于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出辽宁省经济发展总量与各市经济发展相关系数,设yi为辽宁省经济总量,x1-x14为各地级市的经济总量,则因变量yi与自变量xi的相关关系r(xi,yi)可以表示为:
(8)
式(8)中,Var(xi)和Var(yi)分别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差,在省域商贸流通业总量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各地级市间区域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有所改善。分别选定2007年、2011年和2016年辽宁省各城市经济总量相关系数的变化情况,分析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差异性的缓解作用。
表2中的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系数变化显示,经济发达的沈阳、大连、鞍山地区的相关系数都呈現下降趋势;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辽西、辽北地区城市发展经济相关系数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商贸流通能够有效缓解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化的弊端,两者之间体现出一定的协调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饶兴明.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
2.周林林.浅析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与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5(7)
3.曹允春,王曼曼.基于Feder模型的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7,37(3)
4.王智庆.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作用及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
5.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态势、机制与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4)
6.阮文婧.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
7.徐永锋,吴,王志增.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地区差异与动态比较[J].商业研究,201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