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方法+成功”的教学实践与探究

2018-08-15 10:50秦健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爱学会学乐学

编者按:为促进特级教师不断发展,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建设以特级教师为核心的名师队伍,带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南宁市教科所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组织开展特级教师宣讲活动。第一个宣讲活动是2017年11月28日在南宁市第三中学举行的以“追随名师”为主题的“南宁·东盟人才活动月”基础教育高端论坛。此次论坛上,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秦健老师和南宁市第三中学梁惠红老师分别作了讲座,两位教师的徒弟也给与会代表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鉴于此,本栏目将分期编发这些名师的专题文章以及相关的课例评析,以飨读者。

【摘要】本文阐述了微笑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教学的内涵及其价值:课堂上,面带微笑的教师总能营造出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爱学;方法指导是学生“会学”的能力保证,教师可在预习、审题、解题思路分析及方法归类等环节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规律;成功体验是乐学的动力,学生只有不断地体验成功,才能真正地喜欢学习,乐于学习。

【关键词】微笑教学 方法教学 成功教学 爱学 会学 乐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018-05

长期以来,学生怕数学、讨厌数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到中学以后,数学难度加大,更是让很多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是笔者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就思考的问题。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个是心理层面,一个是方法层面。心理层面恰恰是很多教师忽略的,如有些教师可以为了一节课多方查阅资料、请教名师,教案也设计得非常完美,但是课堂上却遭遇冷场。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太少,课堂氛围不和谐。相反的,有些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很好,学生是喜欢上他的课的,但是学法指导不得法,学生学不会,初始的喜欢也会难以为继。鉴于此,笔者从两个层面入手,开展了微笑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教学的尝试,通过微笑教学营造学生“爱学”的心理环境,通过方法指导确保学生“会学”的能力,通过成功教学促使学生有“乐学”的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微笑教学,让学生爱学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一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喜欢听这位教师的话,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但如果学生对一位教师反感,即使这位教师把课设计得再漂亮,学生也不屑一顾。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首先就得让学生喜欢上我们。

教师常微笑,是让学生喜欢上教师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关心、宽容和激励。对于腼腆的学生,教师的微笑犹如一剂兴奋剂,使他们得到大胆的鼓励,敢于去表达自己;教师的微笑是外向、好动学生的镇静剂,使他们得到及时的提醒,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

二、方法教学,让学生会学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即数学老师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让学生会学。

会学与不会学的差别在于学生有无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主要包括:怎样听、怎样讲(发言)、怎样问、怎样审题、怎样思考、怎样预习、怎样复习、怎样独立学习、怎样合作学习等,教师应把数学的学习方法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会学。

(一)有效预习,让学生合理“抢跑”

数学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预习环节。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老师要讲,没有必要预习;有的学生认为,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也没用;学习吃力的學生常说:“哎呀!我的时间很紧张,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去预习呀。”这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又疏于预习,听课效果往往不好,从而课外复习和作业花费的时间很多,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就是“磨刀”的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防止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因跟不上队而失去信心。

笔者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预习:一是把书本看两遍,第一遍大概了解所学内容,第二遍用笔把自己感兴趣的、认为重要的、有疑惑的内容标注出来;二是看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一般是针对重难点而制作,学生从中可以对重难点有大概的了解和掌握;三是把相关的习题和教辅资料的基础题做一做。

(二)指导学生读题审题,激活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学生读题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因此,笔者指导学生用“一粗二精三串联”的方法进行读题审题。

“一粗”即粗(初)读题目看问题。学生第一遍粗略浏览一遍题目,明确题目将要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

“二精”即精读题目画关键词。学生第二遍阅读时找出已知条件有哪些,隐含条件有哪些,从图形上还可以看出哪些条件或关系,在草图上添加辅助线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见到什么条件该添加什么辅助线……

“三串联”即串联条件与问题找思路。学生第三遍阅读时要联系条件与问题,回想过去是否遇到过类似问题,原来是怎么考虑的,如何从已知条件推出结果,应该用哪些学过的计算公式,中间该突破哪些环节等。

例题: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2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100°,那么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

对于这道题目,教师可根据上述方法设置如下问题串,引导学生审题和思考:①本题的关键词句有哪些?②阅读材料中的新知识点是什么?③新知识的定义是建立在哪些旧知识基础上的?④你还能联想到已学过的哪些知识点?⑤你能结合新旧知识解决上述问题吗?

提高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持之以恒,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也就逐步学会了数学阅读,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三)比较分析,让知识脉络更清晰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初中数学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同类项和同类二次根式、开平方和开立方、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与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等。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防止混淆,提高辨别能力,发展逻辑思维。

几乎教材中的每个新知识点都可以找到一个与之联系紧密的旧知识来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法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而且使新知识在比较中纳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中,把旧知识可能引起的负向迁移转化为正向迁移。这样,教师既顺利完成新知识教学,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说明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在解法上基本相同,不同点是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又如对比配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中的应用:

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两道题目的解题过程,同样是运用配方法,解题步骤上有何异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异同的出现?

面对千变万化的数学题,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分析法,能让知识脉络更清晰,学生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解题能力。

(四)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名学生都能发展和提高,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要求。因此,在课堂的问题设计中,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课堂问题,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逐步提高。

一般来说,设计课堂问题要注意三个梯度:

第一梯度是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比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内化和熟化基础知识;

第二梯度是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学生把知识转变为技能,以达到同化知识的目的;

第三梯度是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问题,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地优化,为以后的创造奠定基础;这类问题主要让优秀学生在课后思考,以发展他们的科学方法、研究兴趣、创造能力、幻想能力。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制作一个五角星》一课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你能把五角星剪下来吗?

②你能用很少的刀数把五角星剪下来吗?

③你能一刀把五角星剪下来吗?

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方法总结,提升学生学习力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与之相对应的数学思维规律,找到并熟练掌握这些规律后,学习数学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认为对照着课本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还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方法总结,发现并掌握规律,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思想方法。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册《积的乘方》一课教学为例:

笔者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探究乘方的性质:

①速算:2×3×2×3×2×3= 。

②观察下图,你能列出怎样的等式?

③观察由①、②问题中得到的等式,你发现什么规律?

(2×3)3=23×33;(3a)2=32×a2;(2a)3=23×a3

④猜想:(ab)n=an·bn(n为正整数),给出证明;

⑤猜想并证明:(abc)n=an·bn·cn;(abcd)n=an·bn·cn·dn;…

⑥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所有的等式吗?(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经过上述过程,学生探索出了积的乘方性质。最后,笔者让学生回顾刚才经历的学习过程(如图1)。

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了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推广”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已掌握的方法探究其他数学规律。

除此之外,笔者还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类比、迁移等方法,探究数学规律或性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教学过程如下:

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与它的形状有关吗?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由此你能猜想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②请同学们画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动手量一量,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测量存在误差,而且测量有限个四边形还不足以说明所有的四边形都有同样的性质,即所得的结论不具有一般性,还需要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

③如何求四边形的内角和?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展示了以下几种求和方法:

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测量、推理、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体会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问题的方法。同时,学生尝试從不同角度寻求方法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最终实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活动结束后,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把知识提升到思想方法:

1.几种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有什么共性?

(把求四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求熟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运用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2.几种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体现了最优化的思想)

3.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探究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吗?

至此,学生完整经历了如下学习过程。

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三、成功教学,让学生乐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爱上学习”只是端正了态度,“学会学习”则是掌握了方法技巧,而快乐学习才是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与其自身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学生情绪高涨时,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就敏捷,理解和掌握知识就快;如果学生心情烦躁,情绪低落,大脑处于半抑制状态,对外来的刺激反应迟缓,接收知识被动,学习效果就差。

成功是乐学的动力。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这不是绝对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屡屡失败,从未体验过成功的甜头,他还会有必胜的自信吗?实践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更符合成长中的青少年。当学生取得成绩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他们追求卓越继而走向更大的成功,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

(一)在“做数学”中体验成功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让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自身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最后交流评比。

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等知识后,笔者设计“测量树的高度”数学活动: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小组合作,请在校内选一棵树并测量它的高度。

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了不少观点:树不高用竹竿可直接测量;树很高可利用相似性质计算;天气好可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进行测算;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时如何测量,阴天地面没有树的影子时如何测量……学生运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函数等进行探索。

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探究性实践活动,在“考察”“做”“思考”中体验、经历、感受,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克服众多的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做数学”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挑战中体验成功

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又能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这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问题太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思维受到抑制;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兴味索然,思维产生不了波澜。恰当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

以教学“三角形的内角”为例,“你能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这样的提问,只能让学生不知所措。因此,笔者将问题设计为:我们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前面学过的几何知识里,与180°有关的结论有哪些?(①平角定义;②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何将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成平角或两平行直线间的同旁内角?你有几种方法?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还让学生感觉解决问题并不困难,从而积极参与,接受挑战。

(三)在智慧评价中体验成功

初一入学的新生,经过6年“长跑”,已经明白“领先”与“落后”,此时,如果教师用同一尺度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必将造成部分学生自尊受挫,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变得厌学甚至逃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鲁姆斯曾说:“人类本性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因此,学生在学习上,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热情地予以肯定和赞扬,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对未来充满信心。

教学中如何维护学生的自尊,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励其奋进?这需要教师有智慧的评价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能让每一名学生得到鼓励与激发,如当学生比较紧张时可以说:“别急,再想想,你一定能行!”当学生出现了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时可以说:“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当学生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时可以说:“你的思维很独特,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当学生遇到难题没有能够完整解答时可以说:“如此高深的题目你也能解出三分之一,真了不起!”……这些饱含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学生听了充满激情,充满求知欲,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索知识的活动中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需要教师的真爱和智慧的引导。教师充分运用“微笑+方法+成功”教学法,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催发他们的真情,唤醒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快乐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助力,让学生走得更远。

秦健,中共党员,天桃实验学校教师。工作25年,担任23年班主任,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自治区优秀班主任”、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先锋示范岗”、“优秀共产党员”等。广西“园丁工程”、“名师深蓝工程”学员,“国培”、“区培”导师。已有16篇论文发表于各类刊物,曾50多次在全区各市、县上公开课或进行专题讲座。三尺讲台是秦老师最钟爱的舞台,她坚持用“微笑+方法+成功”的教学法,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力求让“乐教”和“乐学”和谐共振。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爱学会学乐学
乐学电阻 明辨是非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解决留守儿童从厌学到爱学的操作方法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小学英语学生的“爱学”和老师的“乐教”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探究
教育就是爱的传播
保育员课程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