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冬梅
【摘要】为破解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存在的发展不均衡问题,梧州市万秀区探索与实施学区制下“1+X+Y”学校管理模式。万秀区通过构建学区三级管理架构,引领行政管理改革;通过打造学区特色,引领办学理念更新;通过成立学区教学教研管理中心,引领教研改革;通过创建名师工作坊,实施教师团队改革;通过推动教师在学区内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学区制 管理改革 理念更新 教研改革 团队改革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004-04
2013年,梧州市撤销蝶山区、万秀区,设立新的梧州市万秀区,以原蝶山区、万秀区(不含旺甫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万秀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原万秀区的居住人口逐年减少,蝶山区的居住人口逐年增多,这就造成市区学校存在“校园窄、班额大、择校热”现象,农村学校布点多、装备缺、质量弱,校际、城乡之间的教师素质、管理水平、装备配置、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2014年,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7号),探索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破解“择校热”问题,努力解决市区“超大班额”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万秀区教育局通过建立七大学区,改革创新原有的行政管理和学校办学模式,实现“城乡学校差距幅度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渐趋高位”的总体目标。
振兴学区是七大学区之一,三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与实施学区制下“1+X+Y”学校管理模式。1是指一所教育质量较好、规模较大的龙头学校;X是指与龙头学校紧密结合,实行相对一体化管理的市区片的学校;Y是指实行“深度联盟”“城乡帮扶”的农村小学。振兴学区共有7所学校,包括市区3所学校和夏郢镇4所农村小学。市区3所学校包括振兴小学(龙头学校)、逸夫小学(X)、培正学校(X),夏郢镇4所农村小学(Y)包括周睦小学、民智小学、毓秀小学、荣雁小学。
一、构建学区三级管理架构,引领行政管理改革
由于万秀区实施的学区制是在保持各阶段同一层次学校间法人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尊重法人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必须规范、科学管理。学区管理设置于学校管理和教育局管理的中间层次,管理层级增多,对工时工效可能有所削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万秀区教育局大胆改革,在区教育局与原学校两个层面之间增加学区管理层面,各学区设一名学区长,对学区的市区分校实行相对统一管理。每个学区设视导员一名,由区教育局领导或由区教育局任命学校管理经验丰富的领导担当,视导员主要负责对本学区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沟通协调一些重要事项。这样就把学区长提到局的工作层面去担责,让学区长参与局务会议,学区管理层必须承担相关的义务和工作职责。为了更科学合理地推进学区工作,振兴学区通过构建三层管理和成立教研实体实行学区管理,三层管理分别为学区长、副学区长、各分校行政人员。学区长每两周召开一次学区长会议,商议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组织、协调、督促学区内各项工作,落实管理制度,并定期通过局务会议向区教育局报告会议决策内容和重大事项。
学区长在三级管理网络中处于中间位置,对上要接受教育局的领导和管理,定期向区教育局汇报工作,确保政令畅通,对下要组织、引领学区内各分校人员积极探索与实施学区制管理模式。因此,一要强化学区的管理力量,体现管理与服从的组织原则;二要在学区内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信任的管理文化。梧州市万秀区振兴学区三级管理架构图呈现踏实勤恳、互相促进的工作局面。
二、打造学区特色,引领办学理念的更新
办学特色的建立,有利于學校形成明晰的办学思想,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2013年,振兴分校和逸夫分校分别开启以“绿色教育”“逸得教育”为主题的学校特色建设。去年,笔者先后组织召开多次专题培训会、讨论会等,引领培正学校确立了“善正教育”的特色文化,引领民智小学确立了“和美”特色文化,引领毓秀小学确立了“毓德秀行”教育特色,引领荣雁小学确立了“和悦教育”办学理念,引领周睦小学确立了“睦和”办学特色。在振兴分校的引领下,学区向着“校有特色、师有专长、生有特长”的目标,朝着“和而不同,各显精彩”的方向前进。
三、成立学区教学教研管理中心,引领教研改革
为了在学区内逐步实施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和有效指导学区教学研究工作,在万秀区教育局和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由教师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学区教学教研管理中心。教研、科研中心组本着“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工作原则,实施中心备课和教学视导制、跨校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等,在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科教研、学生特色发展等方面开展务实有效的工作,成为学区内学科教学工作的研究中心、辐射中心和示范中心。
(一)以课题引领教学研修一体化
1.通过“专家引领”活动,让教师有“方向”
一是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撰写教后反思、听课反思等活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上级评比。二是学区教研中心组定期组织“菜单式”讲座等教科研理论学习,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为了提升学区教师的课题研究理论水平,学区科研中心组在2017年开学初就邀请城区级和市区级专家、名师到学校开展“专家引领”活动。我们先后邀请专家、名师对课题选题、申报等进行指导。专家、名师与教师面对面,进行指导与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搭建交流的平台,适时开展学区个人课题展示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本学年,振兴学区在市级小课题申报中共获得2个A级课题,2个B级课题,3个C级课题的立项。这些课题都开展了开题会,也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平台。
2.通过“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懂“方法”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区教研中心组就召开学区专题教学工作会议,先由学区负责教学工作的常务副校长进行统一的部署,然后分科由学区负责各学科的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共同商讨制定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每周都有研究的主题,有课题的学科要围绕课题设计好主题。2016年,我们以“上合格课、做好老师”“学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考核”“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为切入点,在以“文本研读”为抓手,以“主题教研”为推动力的思路下,围绕语文的“字理、语用”,数学的“计算教学”,英语的“语音教学”主题,按照“学习—剖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程序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并形成了“谋课”“观课”“议课”和“思课”等环节的校本研修范式。从“谋课”开始,抓住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盲点等某一问题设计主题,研究教学设计;然后基于对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课堂观察,聚焦课堂生成,化解疑难问题,就教学关键事件和重要细节展开研讨;最后揭示课例价值,紧扣研究主题和课堂教学实际,形成理性评价。这种“专题化”“课题化”的教研组活动取之于教学,用之于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效果看,教研活动既使教师的研究有了着力点,又使课题研究有了实际的载体,避免了教研活动的空洞、低效。
3.通过建立“课堂改革共同体”,让教师会“思考”
我们推行“一课多研”,对同一教学内容作多视角、多频率、连环式研究的教研。做法是:同一课,不同教师来上;同一教师,上不同班级的课;同一班级,上不同教师的课。其次,学区依托学区中心教研组,借“六课展示”活动,分层开展“教学展示月”“教学开放周”等活动,搭建学科组研讨交流平台。这“六课”分别是:10年以下年轻教师的“成长型教师的达标课”,其他青年教师开展“中青年教师精彩教学设计展评课”,名优骨干教师开展“魅力课堂展示课”,行政领导开展“下水课”,外出学习教师回校上“移植汇报课”,薄弱学科教师上“研究课”。坚持上、说、听、评一条龙,把“优点说够、缺点说透”,使听课活动真正做到听有所得,相互学习,相互提高。针对不同的课题,我们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研究课。如龚岫云老师的群文阅读研究课《桥》,在设计过程中,全组教师集思广益,给原本枯燥的教研活动带来活力。本节课由于设计巧妙,指导到位,引导合理,获得了万秀区阅读评优课一等奖。
我们把学区的行政骨干和名师骨干,每月集中安排一天时间,深入学区内8所学校,具体做到“五个一”:听一堂课、参加一个活动、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写一篇反馈报告。推行“联校蹲点一日行”,真正使名师骨干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剂。
4.通过“学区基本功”训练活动,让教师“专业化”
每次学区教研活动,我们都利用20分钟进行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各科的统一项目是练好“三笔”字,各科还有分科的项目。例如语文朗诵、数学速算、音乐弹唱等,每学期各科有不同的基本功的训练与考核。今年,学区把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等各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展示作为一项特色进行打造。春季学期举办了“新坛新星”基本功大赛,秋季学期举办了“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以小科目抽查加强教学监测一体化
学区实施教学一体化管理,坚持实行全科质量检测,实行教学监测“四统一”:即统一试题、统一批卷标准、统一试卷分析、统一考核办法。学区每学期的期中检测、各科单项检测、小学科抽考都由学区组织,学区统筹安排,保证了各分校教学工作的协调一致。今年尤其加强了小科目的抽检。到达抽测学校后,测试组首先听取了学校课程设置和开展情况;之后对学科课堂作业完成及批改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查阅,并及时给予学校反馈,肯定好的做法,提出改进建议;最后从小科目课程中选择了七个学科进行进班随机抽测。小科目的抽测活动有效督促了各校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规范了课程管理,全面检测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对该区各科目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反馈,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创建名师工作坊,实施教师团队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2015年9月,振兴学区就开始筹备“见欢”特级教师工作坊,工作坊汇聚了自治区级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城区级骨干教师。工作室成立以后,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活动,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见欢”名师工作坊以振兴分校的何建欢特级教师为坊主,团结学区同学科全体教师,为学区教学、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改进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学区内学科教学工作的研究中心、辐射中心和示范中心,引领一批骨干教师,培训一批新教师。青年教师陈丝雨参加2016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选拔赛,荣获广西赛区一等奖的好成绩;陈思远老师参加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荣获一等奖,参加2017年广西小学习作教学观摩评比荣获自治区一等奖;欧阳柔老师参加2015年全区中小学信息技術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参加2016年自治区作文教学大赛活动荣获一等奖……收获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一人上课,多人受益”,这是“见欢”工作坊的教师们的最深感受。
五、推动教师在学区内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是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我们学区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多种形式进行教师流动。一是领导层面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夏郢农村学校的中层领导较薄弱,逸夫分校派出了覃灿玲、钟芳霞两位综合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导主任到农村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蹲点支教,在支教期间,两位主任指导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并协助指导农村学校规范使用各功能室,例如实验室、图书室等。二是骨干教师走教,进行全科教师的培训。学区走教是教师交流的又一创新举措,农村学校没有图音体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的专业技能较差,为了补这个“短板”,逸夫分校和振兴分校分别派出邓璇、凌翔、梁睿、温星华老师到农村学校走教。每周一,他们走教到振兴学区夏郢镇四所学校,与这四所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共同研讨教学要点,共同练习学科基本功,为乡村学校的艺术体育教育科研传经送宝。三是市区学校的教师轮岗交流。去年市区三所学校共派出20名教师进行轮岗交流一年,今年进一步改革,一年级任课教师进行学区内抽签交流,为期三年。学区制的实施,无疑为教师流动提供契机和空间。学区内的教师交流确实是一种“多赢”,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师资源带来的实惠,学区学校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参与异校任教的教师也收获颇丰。这样,大大缩小了城乡、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
激活教师有效流动,我们主要通过学区层面,有效地处理好教师轮岗交流、蹲点支教问题。一是把握好该项工作的必要性问题。形式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利用好这一形式载体,有针对性地轮岗,有针对性地蹲点,方能体现目标性,否则,只能流于数字层面。二是妥善处理教师合理利益诉求的问题。例如解决交通费用问题,考虑相关人员的家庭情况和居住地的方便问题,考虑教师的个人能力与特长问题等,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意愿值、理想值,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的理想保驾护航。三是通过制度保障相关人员的合理、合法权益。制度的保障重在考虑利益的驱动,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志愿和积极性,从而保障轮岗与蹲点支教的连续性。
在当今教育均衡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的情况下,许多薄弱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师资水平先天不足的问题。对于不同的薄弱学校来说,名师的示范辐射所带来的效益也是各不相同的。振兴学区的教师团队是一支有情怀的团队,在工作中实现着有温度的生长。虽然学校间存在着差异,但寻求共同的生长与发展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我们会再调研、再思考,稳步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