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山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新时代教育新的倡导、新的要求,因而这也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就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一、有效地引新,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好的开头就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因而我们数学教师要能够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引入学生进行探究知识的欲望。好的课题引入,可以引起学生对于课题的深层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投入到自主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和学会独立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能够自主产生怀疑、解疑的兴趣中,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学生能够经历“生疑、质疑、解疑”这样的学习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会让学生根据课题来让他们猜猜我们的学习任务,或是自己的其他想法。比如,在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基础上,我出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一些数学方面的想法,有的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能用数方格的方式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能把它的形状改变为长方形吗?”等等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从而给予学生能够自主生疑、质疑的机会。
二、搭建好平台,营造创新的环境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单边的活动,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相互合作的双边活动。数学课堂更应是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的平台。数学教师要能够在课前预设好学生合作学習,使教师与学生能在数学问题的动态生成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共同参与到自主探究、分组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中来,为学生们搭建好创新的良好平台。比如说,在学生互动中教师能够给学生搭建个体探究、分组交流、自我评价、集体辩论等可以让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时空,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数学思维和独有的智慧,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我能够建构让学生自主将圆柱的侧面展开的动手活动平台,让孩子们能够在自我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进行数学理解,从实验中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从而明白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为:底面周长×高=侧面积。再比如,我在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时,能够让学生进行平行四边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的辩论活动,而后经过再次的验证,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知识难点。诸如此类的活动不胜枚举,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好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实现猜想与验证等创新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勇于创新的欲求。
三、巧妙设计好练习,为学生的创作奠定基础
知识的巩固与练习是新知识的再次呈现,也是教师们对于学生知识把握的反馈,更是学生能力再次提升的重要环节。训练中,师生进行知识的理解互动、能力的引领提升、情感的交互加深。在学生对于知识的再认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适时地加以点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数学规律的探究等。
设计不同层面的数学习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计算练习,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以致能够进行创新的活动。设计不同坡度的习题,充分发挥学生进行创新的潜能,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进行解决,或能运用集体讨论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更具前瞻性,从而使他们的个人见解能够富有新意、颇具创新性。在通常的数学知识巩固环节,我都会设计三类习题:基础知识题、理解辨析题、能力提升题。让学生能够具有层次性地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要能够有所依据,而不能凭空去想,要让学生能够借助于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想象能够富有科学性与研究性。比如,在学习《乘法交换律》时,我先复习加法交换律,为学生进行乘法交换律的猜想奠定依据,从而让学生具有了可进行动手的操作性。而后,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验证,从而得出结论。再比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出示了底和高都相等的圆锥和圆柱体器具,以及一些沙子,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来进行实验猜想,而后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能装沙子的量,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让猜想走进学生的数学课堂,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能力是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我们应该把创新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来审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从而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能够得到不同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