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EBV)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殖性传染病,EB病毒侵入淋巴系统并在急性传染病中占主导地位。 临床表现有很多变化,如发热,心绞痛,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抗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临床有较高的发生率,以多脏器损害为特点,危害性大,需及时治疗[1-2]。本研究分析了应用更昔洛韦和α-2b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分组(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个月~11岁,平均(2.91±0.52)岁。发热40例,扁桃体炎34例,皮疹28例,淋巴结肿大38例,肝脾肿大3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2.94±0.51)岁。发热40例,扁桃体炎34例,皮疹27例,淋巴结肿大37例,肝脾肿大3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α-2b干扰素治疗,干扰素(国药准字S20050007,安徽安科合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0~300万单位肌肉注射,1天1次。
观察组则给予更昔洛韦(扬子江药业,国药准字 053332H06)和α-2b干扰素治疗。更昔洛韦5 mg/(kg·d)+5% GS 100 ml静滴,干扰素100~300万单位肌肉注射,1天1次。
两组均积极补充维生素、加强能量支持,肝功异常者进行积极保肝治疗。高热出现进行布洛芬混悬液退热。
比较两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药物不良反应率。
显效: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达到正常水平,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显著改善;有效: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降低,但未达到正常范围,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症状、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等情况均无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
采用SPSS21.0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给予χ2检验,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45例,其中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总有效31例(68.89%)。观察组45例,其中显效28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44例(97.78%)。观察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3.520 0,P=0.000 2。
治疗前两组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两组无严重的不良反应,P>0.05。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发展中国家经常发生,可能与儿童多等因素相关。患病儿童表现的特征各有不同,如淋巴结肿大,发热等,但非典型症状的儿童在治疗时易于误诊和漏诊,导致病情加重[4-5]。
目前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般给予抗病毒药物,α-2b干扰素可有效发挥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等作用,还可提升机体免疫力,其可结合细胞表面受体而诱导其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6-8],实现对病毒的抑制。更昔洛韦进入感染细胞并通过细胞酶转化为更昔洛韦-5'-三磷酸,其可和病毒聚合酶三磷酸脱氧鸟苷酸竞争实现抗病毒作用,且更昔洛韦可有效降低发热,缩小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改善患儿临床症状[9-13]。
表1 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相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相比较(±s)
观察组 45 治疗前 153.24±35.13 16.13±6.13治疗后 55.24±4.24 9.01±3.51对照组 45 治疗前 153.13±35.12 16.24±6.13治疗后 84.24±12.21 12.34±4.21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更昔洛韦和α-2b干扰素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更昔洛韦和α-2b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加速症状消退,促进患儿康复,安全性好,无严重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