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腊梅,于艳丽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整形烧伤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微信是目前发展起来的一款跨平台的通讯工具,可通过网络及时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1~3]。近几年,借助维信功能为患者开展延续性护理项目日渐增多,对慢性伤口患者的居家护理工作,也逐步趋于关注[4~6]。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老年患者同步增多,老年慢性伤口患者队伍日益壮大。由于慢性伤口病程长、修复慢、患者大多行动不便,同时由于社区护理力量的薄弱及综合性医院床位使用的紧张,许多老年慢性伤口患者忙于往返就诊途中,造成许多时间、精力的浪费,导致患者家属生活质量下降。
针对以上老年慢性伤口患者的治疗困扰,我科自2014年1月~2017年01月,为29位老年慢性伤口患者,通过微信互动[7],即护患双方借助微信功能,互相传递伤口护理信息,“微护”指导患者家属在家中实施伤口自我护理,降低患者来院就诊频次,减轻患者往返困难,同时促进患者、家属主动参与伤口护理,增强患者家属的依从性,为全面促进伤口愈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到门诊就诊患者,伤口病程均大于4周,患者29例,年龄为68~92岁,其中男8例 ,女21例;其中糖尿病足3例,植皮区残余伤口16例,供皮区残余伤口3例,压力性损伤7例。伤口大小为0.5cm*1.5cm*1cm~6cm*8cm*3cm。
纳入标准为:①患者年龄大于65岁,活动不方便,或患者居住在外省市,就诊困难;②目前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不适合手术或住院治疗;③家属或患者能掌握微信功能,并有伤口护理的经验,且愿意参与伤口护理;④伤口治疗方案比较稳定,无潜在的伤口大出血和严重感染者,基础疾病控制稳定。排除标准:①患者、家属不擅长运用微信功能;②患者、家属不愿意主动参与伤口护理;③伤口有潜在大出血及严重感染征兆。29例患者居家伤口护理后,25例伤口痊愈,4例好转;治疗周期为1~12W。
根据伤口三角评估理论、TIME原则及伤口“湿性愈合”理论,评估患者伤口局部及全身状况,判断患者伤口治疗需求,结合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经济、居住地理位置等综合情况,拟定目前相对稳定治疗方案,为患者选择能在家中执行的操作简单、实用、有效的湿性敷料。
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其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状况及对微信功能掌握程度等[10], 筛选符合居家护理老年慢性伤口患者,告知其居家护理需要配合得事项,如照片拍摄方法、微信互动方式等。
本组3例患者,在微信互动引导下,能独立居家完成伤口自我护理工作;26例患者依靠家属,完成伤口的居家护理工作。
与符合居家护理的慢性伤口患者、家属进行知情谈话,告知伤口发展趋势、治疗规律、配合要求等,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方可执行。
同时告知患者家属,伤口护理必须结合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能促进愈合速度。居家护理仅局限于无创性地换药措施,对有感染征兆或其他潜在并发症多等伤口[11],必须及时到门诊,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处理方案;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慢性伤口患者,需用改良创面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者[8],“微护”会预约上门换药时间,实施家庭现场伤口护理指导。
由资深的伤口护理人员1~2名(以下称“微护”)与患者家属建立微信好友。“微护”由从事专科护理工作十年以上的高年资护师承担,且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奉献精神及独立评判能力,对患者的基础疾病、伤口变化等综合情况,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实时有效地与患者、家属微信互动。能获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引导其参与居家伤口护理。
“微护”同时与2~3位整形科、内分泌、血管外科、营养科等多科医生建立微信好友关系,组成一个“医护一体”的微信伤口护理多学科合作团队。
在患者伤口治疗进展顺利的情况下,基本是由护患单点微信一对一指导,若患者的伤口治疗出现异常变化或呈现治疗瓶颈时,“微护”会与专科医生联系,将伤口微信信息转介,实现医护多点服务伤口治疗现象,或与患者联系就诊时间,现场进行医护处理。
本组有3位患者植皮术后残余伤口治疗过程中,出现上皮爬行缓慢现象,请整形烧伤科医生现场会诊,给予合理处理方案,均取得良好效果。
对符合居家护理的患者,首次就诊时,现场示范伤口换药基本步骤、伤口拍照角度及注意要点等。根据患者家属的认知能力,门诊现场间断指导1~3次。
在清洗伤口液体中,建议患者家属直接选择自来水,温度根据患者的舒适度为宜,一般选择37~40℃,可用冲淋、浸泡、湿敷等方式[9-10]。
指导患者家属勿用手直接接触伤口,在伤口清洗后,再次用流动温水冲洗伤口,待干,或借助吹风机干燥伤口及周围皮肤,再使用湿性敷料。
为保证敷料的贴合和固定的良好性,指导患者家属将敷料边缘按需剪开,可以扩张敷料的张力,让敷料与伤口周围的皮肤吻合更紧密,增加其顺应性;并为患者选择自粘性绷带,避免因患者活动导致敷料的滑脱,增加其舒适感。
告知患者家属需掌握一些伤口出现异常的简单处理方法,如对伤口出血时,可选择压迫止血;发现伤口出现恶臭或其他异常变化,必须及时通过微信求助或医院就诊。
向患者家属强调伤口周围皮肤对伤口愈合的重要性,要求做到清洁、保湿[11]。
本组19例患者通过微信互动指引,实施门诊-居家护理交替行伤口护理;10例通过微信互动,预约“微护”实施居家现场伤口护理。
2.5.1伤口护理指导互动
“微护”根据患者家属转发的伤口微信信息,对伤口的变化转归做出判断,告知患者家属目前伤口的愈合状态、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对需要更换治疗方案的,或需要依靠专业医护人员解决的伤口问题,通过微信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时间。
对于外省市或行动不便的患者,指导家属到门诊购买敷料,完成缴费工作,或委派快递完成;对更换治疗方案的敷料的应用方法,“微护”通过视频、语音等方法,将操作步骤及使用要点发送给患者,患者家属接受后,再针对使用过程中的疑问进行微信咨询、确认。
本组2例92岁患者,因长期卧床,无法到门诊就诊,凭借患者家属拍摄的伤口照片,指导家属进行居家伤口护理,并开立“伤口护理处方”,其内包含营养、活动、体位、基础护理等要求,再通过实时微信互动,指导换药技巧与时机,2例伤口均好转。
2.5.2综合知识指导互动
“微护”在与患者家属进行微信互动交流伤口护理技巧的同时,同步关注患者的饮食、活动等,进行综合知识的指导互动。
告知患者及家属,影响伤口愈合的影响因素[12-13],如营养支持、血糖的稳定性、活动要求、心理、休息等因素,都是需要患者家属配合完成的,对有多重基础疾病,同时有药物影响因素的慢性伤口患者,指导患者关注相关知识,逐步引导患者能建立正确的伤口认知观并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伤口愈合。
本组2例患者在活动指导方面依从性欠缺,经多次强化后,能配合;5例存在营养摄入不足,经在微信中多次强调、建议,并与营养专家合作,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29例老年慢性伤口患者通过微信互动实施伤口居家护理,患者、家属由原来的被动护理,转换为主动护理,增强了其主动参与伤口护理意识;对长期卧床患者,家属能明确“预防大于治疗”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并掌握预防技巧,节约了医疗成本[14];因微信互动引导的居家伤口护理具有直观、连续、经济性等优点,并随时间推移,患者伤口好转与愈合的结果,提升护患双方的成就感,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微信互动在老年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中应用,让患者不改变居住环境的同时,接受伤口治疗,更利于高龄、长期卧床、搬运有困难的患者的伤口治疗,解决了一部分老龄家庭患者的后顾之忧[20],避免了此类患者住院后带来的安全隐患,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护理延伸服务项目。
但在微信互动指导患者进行居家伤口护理过程中,因部分伤口照片受拍摄角度及采光的差异,影响对伤口治疗的判断。若能通过微信平台扩张、强大社区护理力量,老年慢性伤口的居家护理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