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之道*

2018-08-15 00:46:09林锦秀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志愿者

林锦秀,林 楠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1031590323@qq.com)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队伍的后备军,其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志愿服务因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特性逐渐成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支撑。由于医学生自身具备的“青年群体”身份和“医疗队伍后备军”的身份,他们如何以先行的姿态构建新时代的志愿服务文化,如何建立以人文素养提升为价值取向的医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实现有效促进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双向融合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在此,本文拟通过探讨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素养融合的理论合理性,探究两者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期为两者融合发展提出思路参考。

1 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素养融合的理论合理性

国内外学者对于志愿服务(Volunteering Service)的定义尽管表述不一,但对志愿服务的理解达成基本共识,即志愿服务包含三个特性:志愿性、公共福利性和非营利性。联合国时任秘书长潘基文于2009年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致辞:“志愿服务通过促进尊重多样性、平等以及人人参与,可以带来积极的社会变化。志愿服务是最具活力的社会财富。”[1]而人文素养是指在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所体现出人的内在品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素养具有“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内核,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文关怀。结合志愿服务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要义,对志愿服务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理解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志愿服务的开展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两者之间的融合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关系。第二,就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而言,需要充分依托志愿服务平台,使得医学生更加深入和有效地“理解人”“尊重人”和“关爱人”。第三,就目前志愿服务发展趋势而言,志愿服务进入普及化时代,并且向民生领域迈进,这是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需要注意的。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素养融合的合理性从根本上取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1.1 “关爱人”:志愿服务和医学生人文素养共有的文化基础

志愿服务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其核心是人道主义,积极倡导服务社会需求、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关爱基层群众,帮扶困难群体,志愿服务需要切实实现可以促进真正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的实施。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就规定作为医生,应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提到:“我将牢记尽管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是医生本人对患者的爱心、同情心及理解有时比外科的手术刀和药物还重要。”[2]由此,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为其以后医学职业生涯的开展奠定基本的人格魅力和医德水平,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关爱他人”是志愿服务和医学生人文素养共同的价值尺度,共有的文化基础。

1.2 “主体性”:志愿服务和医学生人文素养共有的思想基础

志愿服务有三个特点:不追求经济回报,服务出于个人自愿,造福他人或社会。由此,志愿性构成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心理动机,即志愿行为是志愿者以其自身主观愿景结合现实客观情况所参与的社会实践行为。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具有自身行为的主体性,由此,志愿活动有利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志愿服务既是人民群众自我价值实现的开放式实践平台,也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以及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需要高度重视志愿者的主体地位。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既有赖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外部教育教学的合力,例如课堂教学、医学临床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教学的环节;也更需要医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即医学生自己为自己赋能(Empowerment),通过参与公共活动激发自身的道德潜能,在社会环境中,以自身行为活动实践的主体性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对社群的贡献等实践活动达成。由此,医学生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其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自主实践的支撑。“主体性”是志愿服务和医学生人文素养共同的人本尺度,共有的思想基础。

1.3 “群体性”:志愿服务和医学生人文素养共有的实践基础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时代呼唤和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是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实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相衔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高度表现,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创了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医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医学生具备“医疗队伍后备军”的身份,他们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度的人文关怀是为医者必备的职业素养和基本要求;二是医学生自身也同时具备“青年群体”的身份,作为青年的一员,他们也担负起推动国家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在医学生的双重身份中,志愿服务为其提供了锻炼成为合格医生的多样平台,提升职业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团队协作精神。由此,志愿服务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融合无法脱离医学生自身的身份进行考量。“群体性”是志愿服务活动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共同的身份尺度,是共有的实践基础。

2 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素养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医学生和被服务者对志愿精神的误解

一方面,医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误解,难以激发医学生人文情感的自觉投射。志愿服务是一种人关爱人的活动,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人学”。医学生志愿服务更是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医学生更好地“理解人”。而人文素养的核心要义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志愿精神表达了志愿者群体以及志愿服务行为的价值取向。志愿服务并非仅仅是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普通形式,并非仅仅对患者的辅助问诊,只是在进行辅助的、简单的引导、宣传工作。如果没有把志愿服务提升为作为医者对患者的感情投入,则无法提升医者与患者的共情能力,往往容易忽视医务工作者对病患的人文关怀,仅仅把志愿服务当作实践任务、评优证书或者获得学分的工具,导致眼中“无人”。由此,医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误解,难以激发医学生人文情感的自觉投射。

另一方面,被服务者对志愿精神的误解,难以持续医学生人文关怀的行为。寻找共同的价值尺度有利于志愿者和被服务者提升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生态圈。但是,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想规避责任,并不乐意为医学生提供与其医学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就算医学生能参与进来,也存在部分被服务者对志愿精神存在误解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被服务者仅把医学生志愿者看成纯粹的免费劳动力为其服务。由此导致忽视了医学生的自主性,造成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价值降低。而由于社会以及被服务者对医学生志愿者的不信任、不认可,医学生没有得到承认以及反馈,导致医学生人文关怀的行为难以持续。

2.2 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导致志愿服务行为呈现工具化倾向

价值理性式微,医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不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与医学所倡导的“责任、奉献、协作、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之处。爱和责任成为医学和志愿服务的重要价值取向。但是,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工具理性导致人本价值的失落、对人情感的漠视,忽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把人置于手段而非目的的地位,由此导致价值理性的式微。投射到医学生志愿服务领域,部分医学生受到工具理性的不良影响,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日趋复杂化,表现为“轻人文,重利益”“轻过程,重结果”。而当医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机含有过多功利性和利己性时,他们往往对志愿服务的结果收获期望过高,把志愿服务当作社会实践的结果证明而非体验志愿服务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使志愿服务行为呈现工具化倾向。

人本理念错位,医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去主体化。医学生志愿服务领域的人本理念内在含有两个维度:一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二是以医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医学生志愿服务在践行志愿精神,实现关爱和帮助社会群众的同时,还体现为医学生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提升”的自我教育过程,医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获得人文精神涵养、人文意识增强、人文素养提升。但是,我国医学生志愿活动多在党团组织的支持下进行,医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独立发展空间也被过于浓厚的行政化管理方式所限制,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医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导致医学生逐渐失去了自身行为的主体作用,无法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2.3 志愿服务渠道有限客观上限制了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效果

一方面,志愿服务泛化形式化,导致医学生无法发挥自身专长。医学生志愿者,他们既是属于大学生志愿者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具有医学专业优势,相对来说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一些常规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外,他们还能够提供医学专业知识以及临床特色诊疗等具有专业优势的志愿服务项目。但是,当前医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内容泛化现象,缺少专业性和针对性。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主要是进行普及健康知识、量血压、测血糖等,与医学生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医学知识联系实践的效果不明显,导致无法发挥医学生的专长,无法更好地凝聚医学生的专业力量服务群众、服务患者。再者,志愿服务形式化倾向仍在,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单一,主要形式包括健康知识宣传、义诊、医疗下乡活动和社区帮扶志愿行动,或者存在“节日化倾向”。

另一方面,高校内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资源有限,无法很好保证志愿活动长效开展。时间方面,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只安排在假期,其他的服务时间段比较少;人员方面,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参与的志愿者中学生干部占多数,其他学生少有机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地区范围方面,主要以社区家庭、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孤儿院、敬老院等为主,在其他的公共场所、山区扶贫、援外国际志愿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拓展。医学生志愿者有相对于其他志愿者的专业优势所在,普遍性的志愿服务工作虽然也能发挥志愿精神和文化传播的功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并未能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专业优势,使得他们既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又能真正走进社会,走进群众,进而更好地“理解人”“尊重人”和“关爱人”,为减少社会医疗差异作出贡献。

3 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思路

3.1 促进医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化,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

志愿服务因其实践特性日渐成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志愿者服务也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医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以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医学生志愿者个体的精神驱动,还需要外部的组织安排、制度设计来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层面,医学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围绕医学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发展目标,把志愿服务作为医学生人文教育社会实践的重点培育途径,加大人文建设力度,为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发挥组织优势,建立志愿服务的组织,在医学院校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实施系列初具影响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活动的普及面不断扩大,实现从零散自发到向组织动员的重要转变,把握组织规制和发挥医学生志愿者自主发展以及创新性的尺度。第二,社会层面,社区、医院成为医疗健康志愿服务的主要场所,志愿服务也是发端于社区;但是,民生领域的范围却不仅仅被囊括在这个场域之中,医学生志愿者如何从社区走向社会,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需要社会与医学院校进行对接,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建立对口帮扶单位,实现精准化志愿服务,实现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的衔接。加强医学院校与政府、企业、社区和民间社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平台,链接社会资源,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打造医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路径,提升医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在更大的实践平台下践行志愿精神,在社会参与中培育人文精神。

3.2 促进医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提升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投入医疗健康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工作当中,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建设,主动服务群众,在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由此,如何发挥医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提升医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医学生需要实现从“大学生志愿者”到“医学生志愿者”的角色转换。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志愿精神正是一种甘于奉献、发挥主动性和责任感的人文精神。志愿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观正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追求,博大的大学精神中孕育着志愿精神的所有特征。[3]青年进行志愿服务,帮助人民群众之时还体现“自主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提升”主观能动性。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属于价值教育,并不仅靠理性知识传授,还有赖于医学生用心去关爱患者、用情去感受患者,这是医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时身份角色的特点所在,由此需要增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自主性,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自我建构,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医学生需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志愿者服务不够专业化构成当前志愿服务发展面临主要问题之一。当前,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缺乏专业性和独立性,在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监测、进行慢性病健康宣教、普及健康知识、与独居老人聊天等,实践操作机会较少。这既源于社会对医学生能力的不认可,同时也与医学生自身的技能有关。如何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做到医术和仁心的协调发展也是医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3.3 促进医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志愿服务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的不断改进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的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如何促进医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增强医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医学生志愿服务要扎根人民群众,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医学以其专业优势作为健康志愿者,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深入基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实现从社区走向社会,使得志愿活动可以发挥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功能,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跟社会热点,开展公益志愿服务,促使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紧密对接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切实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问题,实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衔接,实现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相衔接,更深入体会作为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使命。第二,医学生志愿服务要扎根于日常生活,实行志愿服务常态化。一方面,由于社区逐渐成为每个人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和场景,志愿服务的发端也是源于社区,倡导志愿服务与精神成为社会普遍参与和认同的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关注度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与精神也需要在医学生志愿者中彰显,使得志愿服务成为医学生习惯的生活方式,以高度自觉的主人翁姿态参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1] 潘基文.国际志愿人员日致辞[EB/OL].(2009-12-05)[2017-11-29].http://www.un.orgzh/sg/statements/2009/volunteerday.shtml.

[2] 迟相林,郭兆荣,周丽,等.解读现代版希波克拉底誓言[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9):7-9.

[3] 蒋直平,陈晚云.志愿精神:大学教育的应然追求[J].理论与改革,2015(5):182-184.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