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谢体”考论

2018-08-15 00:51王玉林
天中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诗歌

王玉林



《沧浪诗话》“谢体”考论

王玉林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谢灵运诗歌从南朝到明清一直为人所推崇。在其经典化的过程中,人们对谢诗的特征形成了一些共识看法,认为它不仅指五言山水诗,而且具有自然清新、对仗精工的艺术风格和悲愤与冲淡之情并重的思想内涵。明清文人接受严羽以“谢体”指称谢诗的思想,并进一步学习了谢体排偶精巧、深情满怀的特点。

谢体;精工;自然清新;抒情;影响

一、由“谢诗”到“谢体”

谢灵运诗歌历来为人所重,在南朝曾出现“每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1]1754的盛况。锺嵘《诗品》称其为“元嘉之雄”[2]19。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谢诗”为“谢体”[3]58,认为“谢诗”无论在体裁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思想内涵等方面均具独特之处。其实“谢体”之称由来已久‍①,《南齐书》载“(武陵昭王萧晔)与诸王共作短句,诗学谢灵运体,以呈上”[4]624–625,明确称“谢诗”为“谢灵运体”,梁初伏挺也“为五言诗,善效谢康乐体”[5]1733。这说明从晋宋到齐梁初年,“谢诗”经历了经典化的过程,且其诗歌中的某些特征已形成一种范式,为后人所仿效,完成了由“谢诗”到“谢体”的转化。

“谢诗”从最初单指谢灵运的诗歌,到最终形成一种公认的体式,经历了动态的发展过程。晋宋到齐梁初年,士人学习谢灵运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晋宋时期,以谢惠连为代表,汤惠休、鲍照对谢诗的评价视角独特;二是齐梁前期以江淹、谢朓为主,沈约、刘勰、钟嵘为辅。

在众多学谢士人中,谢惠连为谢灵运族弟,曾共游山泽,感情颇深,是南朝较早受谢灵运影响的诗人。《南史》云:“(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灵运兄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5]537曾有“池塘生春草”的佳话。纵观谢惠连33首诗歌,模山范水的写景诗是其重要内容。如《泛湖归出楼中望月》云:

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亭亭映江月,飗飗出谷飚。斐斐气幕岫,泫泫露盈条。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6]1195。

此诗无论是在结构层次、景物描摹,还是锤炼字句等方面,都与谢灵运的五言山水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学夷《诗源辩体》云:“谢宣远、谢惠连五言,篇什不多,而俳偶雕刻,其语实工,与灵运绝相类。”[7]相较而言,谢惠连诗比谢灵运诗的情感意味更加强烈。由此可知,当时学“谢诗”者已逐步脱离了全盘接受的心态,塑造了“谢体”的雏形。

谢灵运之后的诗坛,常以颜延之、谢庄为掌故。鲍照、汤惠休均为当时名士,他们对颜、谢的评价,更能代表此时诗坛对“谢诗”的关注点。《诗品》引汤惠休对灵运诗歌的评价,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2]19。《南史 · 颜延之传》云:“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5]881汤惠休、鲍照都发现了谢诗“自然清新”之美。至此可知,“谢诗”向“谢体”的转变首先从其外在的创作技巧开始,然后逐步深化到其艺术风貌。

齐梁前期,“谢诗”已成为当时士子模仿的典范,“谢灵运体”逐渐成为齐梁前期较有影响的诗体。但此期对学“谢诗”之风的批评之声也时有间起。《南齐书 · 文学传论》云:“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宜登公宴,本非准的,而疎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4]908萧子显认为谢灵运诗歌出于其闲逸心态,呈现宽舒和缓之气,缺乏情感。在批评之风盛行下,江淹、谢朓继续学作“谢诗”。江淹曾作拟诗《谢临川灵运游山》:

江海经邅回,山峤备盈缺。灵境信淹留,赏心非徒设。平明登云峰,杳与庐霍绝。碧障长周流,金潭恒澄彻。洞林带晨霞,石壁映初晰。乳窦既滴沥,丹井复寥泬。岩崿转奇秀,崟岑还相蔽。赤玉隐瑶溪,云锦被沙汭。夜闻猩猩啼,朝见鼯鼠逝。南中气候暖,朱华凌白雪。幸游建德乡,观奇经禹穴。身名竟谁辨,图史终磨灭。且泛桂水潮,映月游海澨。摄生贵处顺,将为智者说[6]1577–1578。

该诗完全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模式,刻意化用谢诗的意境。江淹拟作《杂体诗三十首》梳理五言诗发展历程,首次明确称谢灵运为山水诗人,从侧面肯定其山水诗。至此,“谢体”明确其包含五言诗体裁、山水诗题材。

沈约横跨宋、齐、梁三朝,被称为“一代文宗”,他对“谢诗”的评价更具代表性。沈约认为“谢诗”辞采华丽,在《宋书 · 颜延之传》中云:“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1]1904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评谢灵运“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1]1778,不仅明确了谢诗的辞采特征,同时也肯定了“谢诗”在诗坛的地位。

谢朓在南朝诗坛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从现存诗作看,他受谢灵运的影响很深,如《游敬亭山》云: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迴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6]1424–1425。

此诗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歌的结构程式,但诗歌结尾融情于景,说理偏少,抒情居多,无论是景物刻画还是炼字琢句等技巧的运用均与谢灵运有诸多相似。胡应麟《诗薮》云:“世目玄晖为唐调之始,以精工流丽故。然此君实多大篇,如《游敬亭山》、《和伏武昌》、《刘中丞》之类,虽篇中绮绘间作,而体裁鸿硕,词气冲淡,往往与灵运、延之逐鹿。”[8]152既强调谢朓诗中绮丽藻绘的特点,又称赞其诗冲和淡雅、清新秀丽之风可比谢诗。总的来看,谢朓诗从谢灵运诗歌脱胎而来,又有所发展。

锺嵘与刘勰作为齐梁时期重要的文论家,他们对“谢诗”的评价呈现出较大的相似之处。锺嵘《诗品》云:“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2]18评谢灵运诗云:“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2]91认为谢灵运的五言诗辞采艳丽,尚巧似,有繁复芜杂之病,但也时有佳句。《文心雕龙 · 明诗》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9]67《文心雕龙 · 时序》云:“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9]675刘勰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注重辞藻的对仗与新奇,而且极尽描摹之工。总而论之,二人都认为“谢诗”善藻饰、尚工巧。

由上可知,从晋宋及齐梁,“谢诗”到“谢体”完成了蜕变。士人学“谢诗”主要集中于形式题材、艺术技巧与风格特征三个方面:就形式题材而言,注重其五言山水诗;就艺术技巧来看,致力于华美辞采、字雕句琢及偶对;就风格特征来说,自休、鲍提出自然清新之貌以来,江淹、谢朓专学此风。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谢诗”在刘宋时期声名显著,在齐梁时期跟随者众多,“谢体”已不单指谢灵运一人诗歌,更代表着晋宋到齐梁的一种诗歌风尚。至此,“谢体”的内涵和外延已逐渐完备。

二、“谢体”特征

从齐梁后期到南宋,不同时代对“谢诗”的关注点不同,士人对“谢体”的理解也有所变化。

(一)自然清新的山水诗

南朝人所称“谢体”,主要侧重谢灵运的山水诗,这类作品风格自然清新,颇受推重。如伏挺曾有意学习“谢康乐体”,其《行舟值早雾》云:

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听猿方忖岫,闻濑始知川。渔人惑澳浦,行舟迷溯沿。日中氛霭尽,空水共澄鲜[6]1888。

伏挺早行遇大雾,但他并没有因受阻而焦灼不安,反而在一片白色混沌中观察山雾与山烟,倾听猿鸣与湍流,尽情欣赏雾散之后天水澄澈之美景。其诗对景物的细致描绘,流露出的清新自然之气,及其言辞用语均与谢灵运五言山水诗风相类。由此可知伏挺所学“谢康乐体”主要指“谢诗”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与“五言”诗体。

在齐梁后期,萧氏子弟也格外关注谢灵运,萧纲《与湘东王书》云:

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时有不拘,是其糟粕……是为学谢则不届其精华,但得其冗长[10]。

从学诗的角度,萧纲认为,“谢诗”有自由不拘、篇幅冗长之病,但同时也承认其诗出于天然。萧统在《文选》中收录38首谢灵运诗歌,多归于游览、行旅二类,且以描摹自然风光的山水诗为主,由此可见,萧统比较偏好谢灵运具有自然清新风格的山水诗,这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对谢诗的审美倾向。

此外,江总《游摄山栖霞寺诗序》云“今此拙作,仍学康乐之体”,其诗云:

霡霂时雨霁,清和孟夏肇。栖宿绿野中,登顿丹霞杪。敬仰高人德,抗志尘物表……烟崖憇古石,云路排征鸟。披迳怜森沉,攀条惜杳袅。平生忘是非,朽谢岂矜矫。五净自此涉,六尘庶无扰[6]2584。

江总于陈朝祯明元年创作此诗,诗歌先记事,写其因敬仰高人之德,入寺访求,然后又描绘了栖霞寺周围山谷自然烟霞、云石风景、山林征鸟等自然风物,最后五净、六尘二词道破其寻求清净无扰的出世思想,正与谢灵运山水诗结构上叙事―写景―说理特点相似。

(二)构思精巧与对仗工整兼备

唐宋对谢灵运诗歌仍相当重视,对“谢体”的内涵又有所开拓。韩愈《荐士》云:“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中间数鲍谢,比近最清奥。”[11]肯定谢诗“清奥”之风。显然,唐人也重视“谢诗”自然清新的风格,并视其为学习典范。同时,唐人在仿写谢灵运山水诗歌时也借鉴其结构特征,如张说《游洞庭湖湘》云:

缅邈洞庭岫,葱蒙水雾色。宛在太湖中,可望不可即……飞棹越溟波,维舟恣攀陟。窈窕入云步,崎岖倚松息……寒沙际水平,霜树笼烟直……谁传九光要,几拜三仙职。紫气徒想像,清潭长眇默。霓裳若有来,觏我云峰侧[12]。

诗人对洞庭缅邈朦胧的山水一直心向往之,现因贬谪而得以游览,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作者极力描摹自然盛景,一步一景,空间转换,最后想到此地曾有仙人炼丹成仙的传说,道出诗人的求仙心境,非常接近谢诗的结构。

唐人不仅注意谢诗自然清新、结构精巧之特征,而且对灵运诗歌的艺术技巧也特别关注。杨慎《升庵诗话》云:

谢灵运诗“晓闻夕飇急,晚见朝日暾。”此语殊有变互。凡风起必以夕,此云“晓闻夕飇”,即杜子美“乔木易高风”也。“晚见朝日”,倒景反照也。孟郊诗“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夕驻景,深谷夜先明”,皆自谢诗翻出[13]。

杨慎指出谢灵运诗善于“变互”,即有“对句互文”特征,唐代杜甫、孟郊等人皆有意学习这种特征,也即严羽所谓“对句”。杜甫诗博采众长,曾发出“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的感慨,表达了对灵运诗歌的憧憬。由此可知,唐人不仅全面继承了“谢诗”显著的艺术风貌,且对“谢体”的内涵深入挖掘,对灵运的对句特征深入实践,而这正是严羽所评精神来源。

宋人对谢灵运诗歌的写景技巧也有所开拓。欧阳修《将至淮安马上早行学谢灵运体六韵》云:

晴霞煦东浦,惊鸟动烟林。曙河兼斗役,沓嶂隐云深。寒鸡隔树起,曲坞留风吟。征夫倦行役,秋兴感登临。衡皋积涂迥,江蓠香露沉。行矣岁华晚,归与劳叹音[14]。

此诗标题即是“学谢灵运体”,作品对早行所见朝霞、飞鸟、山嶂、烟云、水草进行了细致刻画,用词清雅,音韵和谐,有清新自然之风,最后表达了对时光易老、人生多艰的感慨。整体来看,此诗虽是仿效谢诗,但又有个人特征,打破了谢诗常以玄理作结的写法,诗尾抒情成分增多。

孙应时《和制帅效谢康乐体》云:

读书在雪屋,长啸亦蜗庐。兹晨从远役,不奈为饥驱。夕棹悄烟月,朝帆暖菰蒲。情欣秋风至,体惬袢暑徂。拾鱼未收潦,争米聊趁虚。廓落展遐眺,舂容进前途。幕画谅何取,世用实已迂。分阃重节制,三边藉调娱。功成报天子,朝佩归与与。下客一何幸,穷途非所虞。江山待公赏,佳处小踟蹰[15]。

此诗虽名为“谢康乐体”,但与普遍认知的谢体风貌有所出入。该诗虽也摹写自然之景,如烟月、朝帆之物,但所写主要是生活之景,如拾鱼、争米之事,且整体思想与谢诗相差较大。谢灵运多写出世归隐及自然玄理,而此诗所写是建功立业之抱负,是积极的儒家入世思想。从诗风来看,此诗多朴雅之风,与灵运空灵跳跃清新之感,迥然不同。

严羽《沧浪诗话 · 诗体》分诗人之体为36类,认为六朝诗人自成一体者只有“陶体”和“谢体”[3]54。严羽自注“谢体”为“灵运也”,郭绍虞注云:

锺嵘《诗品》:“嵘谓若人(谢灵运)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胡应麟《诗薮》:“康乐清而丽。”[3]55

张健云:

谢体:严羽《诗评》谓“康乐之诗精工”,此乃严氏对谢体之概括[16]。

郭绍虞引锺嵘、胡应麟对谢灵运诗歌的评价,认为“谢体”一指灵运个人才高、文丰,名章警句繁多;二指灵运五言诗歌有偶对、清丽之特点。张健结合严羽《诗评》对谢诗的评价,认为“谢体”指谢诗雕琢精巧之工。二人从谢诗的艺术风格着眼,都强调“谢体”刻意巧构的特点。《沧浪诗话 · 诗评》云:“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3]138将谢诗精工的特点与陶渊明朴实自然之风相比较,透露出对谢诗的贬抑态度。

其实,早在南朝时期,诗坛已注意到谢诗“精巧”的特征,锺嵘在《诗品》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严羽《沧浪诗话 · 诗评》云:“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3]158“对句”指古代诗文中字数相同、文意相对的句子,在诗歌中一般指对偶互文句。在谢灵运现存40多首山水诗中,大多都有对偶语句,如其诗句“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17]50,“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17]107中,“近”对“远”是空间相对;“涧”对“山”,“密石”对“疏木”,“铜陵”对“石磴”,“映”对“泻”是名物相对;“碧”对“红”是色彩搭配。“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17]30–31中,“白云”对“绿筱”,给人清新自然之感;“抱”对“媚”是动作相对,运用拟人手法,显得活泼可爱。“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17]56中,“密林”对“远峰”,“含”对“隐”,“余清”对“半规”等,互文巧妙,文意相合,句句相对,字字相映。此外在谢灵运山水诗中还随处可见叠字的运用,如“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17]96中,“活活”“噭噭”造成一种声音上的连续与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17]46,在句中运用叠字,在句法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了灵运对诗歌语言的自觉打磨意识,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审美力,又给人一种音韵之美。

虽然“对句”有雕镂造作之态,但大谢山水诗中的对偶句构图巧妙,色彩和谐,浑然天成。故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18]

(三)悲愤忧思与冲淡之情并重

谢诗能自成一体,除风格、技巧之外,情感方面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王夫之《古诗评选》评谢诗云:“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19]认为谢灵运诗歌景物描写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谢灵运的山水诗来看,部分诗歌表达其遭际坎坷、与世不遇的悲愤之情,情感基调较激烈,如《道路忆山中》云:

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追寻栖息时,偃卧任纵诞。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濯流激浮湍,息阴倚密竿。怀故叵新欢,含悲忘春暖。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殷勤诉危柱,慷慨命促管[17]103。

此诗作于元嘉九年,作者遭人诬陷流放临川。诗人以屈原自比,表达了其政治失意、背井离乡的愤慨之气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谢灵运虽受玄、佛影响,但其思想仍以儒家入世为主,因此诗中虽有思念东山的归隐思想,但总体呈现的是因政治受挫而忧思难抑之情。

同时,由于受玄学思想的影响,谢灵运一生虽仕途坎坷,但其政治失意产生的幽愤、苦闷之情往往能在对自然山水领悟的过程中逐渐消解,给人冲淡之感。其《游南亭》云: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17]56。

江南山水钟灵毓秀,姿态万千。此诗首先营造傍晚落日余晖、天地澄净的开阔环境,面对此景,作者内心幽愤、叹逝之情也逐渐被所临自然清景稀释、消解。

三、“谢体”在明清的接受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至严羽明确提出“谢体”之后,“谢体”在后世的影响并未式微,反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南宋以后,众多诗人对“谢体”有不同程度的借鉴,在创作实践上,明清两代对“谢体”的学习,呈现各具特色的面貌。

明代崇古之风大盛,谢灵运作为古体诗的杰出代表,其诗自然颇受推重。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排偶,然音节与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阳、常侍虽意调高远,至音节时入近体矣。”[20]此处“谢体”不仅指谢灵运诗歌,同时论及“谢体”的排偶艺术特征。董嗣成《湖中夜泊效谢体》云:

落日沉远树,寒烟出孤城。湖中鸬鷀起,沙际蟋蟀鸣。社鼓发初响,渔灯漾微明。遥岑渐以没,但见苍烟平。空水饶雨色,云林散秋声。未深宋玉悲,良怀远公盟。独步纵遐瞩,旷焉寄微情[21]。

此诗为工整的五言体式,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有清新、淡雅的特点,多句用对偶,形成了排偶之势,“饶”“散”二字,突显其琢句之工,符合谢灵运诗歌的特征,但整体上雕琢的痕迹过于明显,缺乏谢诗浑然天成的神韵。

谢肇淛《太学泛舟西湖至净慈寺效谢体得意字》云:

水色浸稽天,客心悲远地。风日多清阴,安得不沉醉。凭虚俯崇陵,眺向挹空翠。盘拏崩崖松,繁衍曲池芰。密箵蔓且荒,倦云飞复坠。平岫入孤舟,踈钟辨远寺。輶桨荡夷犹,初地启灵闭。坐送千里目,妙演三车意。空色皆蔓根,清净本玄诣。神理倘不渝,胜赏亦有至。京洛多风尘,会当脱敝屣[22]。

诗人明确指出仿效“谢体”灵字妙语。结合谢灵运诗歌具体分析可知,“悲”字仿《道路忆山中》“含悲忘春暖”,“清”字出自《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山水含清晖”,“挹”字出自《初去郡》“憩石挹飞泉”等,这些字或构筑了灵运心灵世界,或用拟人手法刻画山水之趣,作者准确把握与运用这些字词,再现了谢诗神韵。胡应麟称“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8]149,谢肇淛仿谢诗“得意字”也即灵运刻意琢磨之字,其生动传神处,也可见谢灵运作诗之功力。

清代的诗论家在文学品评方面颇有建树,且大都关注汉魏六朝的诗歌创作,对谢灵运的诗歌成就具有独特的见解。翁方纲《石洲诗话》云:“盖陶、谢体格,并高出六朝,而以天然闲适者归之陶,以蕴酿神秀者归之谢,此所以为‘初日芙蓉’,他家莫及也。”[23]此处单列陶、谢且以“体”称之,可知翁方纲也承严羽诗学而来。“神秀”一般用来形容山河造化之神奇秀丽,此处指谢灵运山水诗歌中秀丽之风,同时“蕴酿”一词颇有积蓄锻造之意。所以,翁方纲认为“谢体”自然清丽之风从雕琢中来,既肯定其诗风自然,又认为其有工巧的特点。

在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陈祖法的《晚出西射堂》序云“敕康乐体”,可见此诗不仅是仿效康乐诗名,同时也是学习“谢体”之作,诗云:

散步解烦郁,悠然对西峰。青葱树如接,窅冥天欲沉。轻风吹夕阳,澹兹芳草阴。抚序增感慨,一叹情忽深。别馆来秋月,长风散空林。羁禽无定柯,能无感故心。短褐走中野,意气绝华衿。短啸忽未竟,已来松上琴[24]。

诗人以“体”称康乐之诗,诗歌开头两句交代事情缘由,接着写晚步所见,树林茂密青翠,暮色苍茫,“秋月”二字点明季节。接下来作者感物伤怀,“别馆”“羁禽”表明作者旅居忧思,同时用“短褐”一词暗含自己政治失意,诗歌末尾仍仿效“谢体”,借音乐思想排遣苦闷幽寂。无论是诗歌的创作模式还是意象的选择、辞藻的锻造,均仿效“谢体”而来。但诗歌在感情的表达方面整体上比谢诗浓郁强烈,诗中多次用到颇具感情色彩的词,如“烦郁”“感慨”“叹”“情深”“感”“意气”等,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又曹玉珂《秋日效鲍谢体》云:

冉冉黄花寒,离离赤叶披。四顾郊野外,旷怀易生悲。木脱鸟宿竹,萍开鱼见池。烟眇山常隐,朝严霜未衰。遐寄瞩草木,恻焉摇落时。

爽气集亭皋,天围静且素。疏叶老增妍,孤月寒生露。夜修螀语阑,水清雁影渡。栖迟兴自怡,隹境倏然遇[25]。

鲍照的写景之作,某种程度上受谢灵运的影响,但比谢诗情调沉郁,曹玉珂模仿鲍谢体,显然是肯定二人诗歌上的相似之处。细观此诗可知,作者借秋景整体上表达内心的孤独悲伤之情,具有浑然一体之气,弱化了鲍照诗歌的险峻之处,显得含蓄而又情深。作者吸取二人写景诗琢句颇工的特点,同时又加入感情因素,虽没有清新自然之风,但有满怀深情。

总体而言,从体裁与内容来看,“谢体”指谢灵运五言山水诗;就风格而言,“谢体”具有自然清新之气;从艺术特征来看,“谢体”有偶对精巧之工。另外,“谢体”悲愤与冲淡之情并重,充满情感,富有感染力。因此,严羽称谢灵运诗歌为“谢体”当之无愧。明清时期,诗评家及创作者也重视“谢体”精工的特征,并进一步指出了谢诗情感丰富的特点。

注释:

①学界对“谢体”多有论述,如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云:“(谢灵运诗)其影响所及,效法者极多,以至有‘谢灵运体’‘谢康乐体’的专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陈庆元《严羽论谢灵运——读〈沧浪诗话〉札记》认为“‘谢体’之称由来已久”,并引用萧晔、伏挺的例子作为参照(《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1]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锺嵘.诗品笺注[M].曹旭,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 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5] 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15.

[8] 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9]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0]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691.

[11]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28.

[12] 张说.张燕公集:卷8[M]//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第10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16.

[13]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850.

[14] 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38.

[15] 孙应时.烛湖集:卷14[M]//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第11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96.

[16] 张健.沧浪诗话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21.

[17] 谢灵运集[M].李运富,编注.长沙:岳麓书社,1999.

[18] 沈德潜.说诗晬语笺注[M].王宏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30.

[19] 王夫之.古诗评选[M].李中华,李利民,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05.

[20] 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6.

[21] 朱彞尊.明诗综:卷58[M]//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第14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1.

[22] 谢肇淛.小草斋集[M].江中柱,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655.

[23] 翁方纲.石洲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4.

[24] 陈祖法.古处斋诗集:卷3[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72.

[25] 魏宪.百名家诗选:卷85[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9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740–741.

〔责任编 辑杨宁〕

The Criticism on XIE's Style in Cang Lang Shi Hua

WANG Yuli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From the Southern Dynasty (420– 589)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 1912), XIE Lingyun's poems have been attracted and respected to be a classi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E's poems lie in some consensus opinions. His poems are not limited in the landscape poetry. They are natural and fresh art works with connotation and affection. The literati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ccept Yanyu's opinion that XIE's Style means XIE Lingyun's poem creation, and further studied XIE's Style of parallelism and antithesis.

XIE's style; precision; natural and fresh; lyric; influence

2017-07-08

王玉林(1992―),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

I206

A

1006–5261(2018)01–0084–07

猜你喜欢
谢灵运山水诗诗歌
诗歌不除外
谢灵运:我的人设崩了
瞻谢公亭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诗歌岛·八面来风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