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追求有大师的大学

2018-08-15 00:50宋欣园
教育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寡言梅贻琦清华

文 | 本刊记者 宋欣园

有这样一位唯理想至老不灭的先生:他倡导学术自由,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推行教授治校理念,使学风纯正,校政井然;他寡言纯粹,坚持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造就了大批时代中坚力量。他就是被人们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凭借其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点亮一方山河,曾为中国教育呼喊奔走,立镜一面。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成就了西南联大的不朽业绩。2017年12月29日,是梅贻琦先生128周年诞辰。这位“寡言君子”的点点滴滴,值得我们在时光里悉心品味。

寡言真诚的君子

1915年冬,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园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引用《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当时,26岁的新进物理教师梅贻琦,也在台下聆听。他是1909年清华选送的第一批庚款留学生。1915年春天,他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秋季开学即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自梁先生的演讲之后,清华开始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而梅贻琦作为清华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不仅与其在风雨中同甘共苦,在行路中传承校训,更用了一生的时间追求学术自由,坚守内心的真实。

梅贻琦平时话不多,却十分和蔼可亲,人称寡言君子。梅先生寡言的性格在许多历史记录和回忆中被强调。陈寅恪先生曾说:“假如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学者叶公超在文章中写道:“最令人怀念的就是他的真诚。他不说假话,不说虚伪的话,不恭维任何人,这在中国社会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寡言而真诚,是梅先生天然的个性,这也许可以解释他在1931年的校长风波中何以受到各方的认可。

1931年底,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讲中,平时寡言的梅贻琦展露了他在大学教育上的见解: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强调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所谓的特殊地位,并不是说清华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权利,而是希望清华在学术的研究上,能够有特殊的成就,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发展。这天起,清华师生迎来了一位后来被清华人誉为“ 终身校长”的梅贻琦。他提出的大师、大楼之说,随后成为清华,乃至中国大学认同的办学理念。

成就大师的先生

“大师论”是梅贻琦最核心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算的。我们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改变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梅贻琦非常重视教师在高校办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对于老师,他要求不仅学术好,而且品德要高,二者必须兼得,并提出了著名的师生“从游论”。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他要求老师不仅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调节树立楷模,使“ 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

梅贻琦提出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通才”,而非“专才”。要求重视各种基础课程,拓宽知识面。他认为大学不应以功利为目的,首要任务不在于授予学生专门的技术知识或者职业训练。而应该给学生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方面最广泛、最综合的基本知识。他还指出,大学应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就要有知、情、志三方面的修养,主张对学生进行“智、德、体、美、群、劳”的“全人格”教育和熏陶,以造就为国家服务实际有用的人才。

当时,清华的校务需由教授评议会决策,每个教授都可以发表看法。梅校长通常的态度是“吾从众”。他认为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清华文学院教授朱自清后在《清华的民主作风》一文中提到:“在清华服务的同仁,感觉着一种自由的氛围,每个人都有权利、有机会对学校的事情说话,这是并不易的。”曾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蒋复璁后来评价梅贻琦先生出任校长,“初以为办公事他不大内行,孰知竟是行政老手。”当人们夸赞他治校有方时,他总是淡淡地说,“即使有一些成绩也是各系主任的领导有方”。“教授治校”展现了梅校长的民主作风和领导才华。

他曾在致新生欢迎词中为学生救国指出一条正途:“只有热心是不能于国家有真正益处的。诸君到学校来正是从学问里研究拯救国家的方法,同时使个人受一种专门服务的训练,诸君要拿出恳求的精神切实去研究。我们要解决中国的大问题并不是一个月或者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事。虽然急难当前,青年人还是要安心耐性、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去探讨。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要致力于学术,造就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梅贻琦在西南联大时期完成了重要的大学教育论文《大学一解》。后人评价,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是梅贻琦所奠定的清华大学校格。在梅贻琦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清华学风纯正,教授齐心,营造出了清朗自由的学术氛围,也迎来了抗日战争前的黄金六年。这一时期在清华执教的包括吴晗、刘文典、潘光旦、钱钟书、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等诸位先生。他们既是思想的先行者,也是学术的引领者。清华因为有这些大师们的存在而成为一流的大学。

心怀家国的领路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南迁至湖南,合组长沙临时大学,梅贻琦奉命担任筹备处主任。新校刚刚开课一个月,南京沦陷,临时大学被迫迁往昆明。1938年5月4日,由各个方向辗转跋涉到昆明的993名学生再次开课。新的学校被命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汇聚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高校教师阵容,在梅贻琦全面主持校务期间,尽管办学环境极其艰苦,但其始终坚守学术自由风气,将“刚毅坚卓”发扬光大,培养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英才,为中华民族保留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火种。

梅贻琦先生温文尔雅的处事方式、公正无私的办事风格获得了全体联大师生的尊重和信服。从联大毕业的学生曾总结梅贻琦之所以能成功联合三所大学,关键在于梅校长的“ 大”,他心中只有联大,没有清华。何兆武在联大读了七年书,在回忆梅校长时说:“当年在联大跑警报的时候,他从来都不跑,总是神态稳重,毫不慌张,不失仪态,帮助学生疏散,嘱咐大家不要拥挤。”

这一时期的梅贻琦保留了寡言温和的一贯风格,但在处理大事时显得异常果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就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掌舵人,西南联大在烽火与生死的考验中得以创造了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

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和西南联大的不朽业绩证明了梅贻琦教育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梅先生如同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前行之路。

猜你喜欢
寡言梅贻琦清华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哲理漫画
春日篇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寡言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大师的寡言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