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梅
[摘 要]一个民族人才的创新力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和存亡。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是人才在社会中获得发展优势的重要前提。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是应积极承担起这项任务。本文从小学学段的数学教学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任何一项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都应该从小入手,使该项能力长久的伴随他们。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还需找到数学学科中的创新因素,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点,使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同步进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小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他们常常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但教学中,教师为了将学生拉回自己既定的教学轨道上,常会将学生的创新火花“浇灭”,错过了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最佳契机。如今,教师应为学生建立一个宽松的、自由化的学习空间,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在这样一个不受束缚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会得到增强。例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一课中,当在天平上已经建立起等式2a=40时,这时老师提问:“如果我们还要往天平上增加或减少重量并让天平平衡,你能做到吗?”然后再在课件中提出具体的实验要求:“①请你想办法在天平上增加或减少重量使天平平衡。②实验三次,并写出每次天平平衡后的等式,这个等式要反映出你的实验过程。③通过实验,并观察所得出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④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尝试、实验、总结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但能主动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践部分,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并体现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共通的特点,能够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产生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当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后,教师不失时机的问:“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你能利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新知识,测出必要的数据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同学们纷纷走下座位,有的测量门上的玻璃、有的测量书的封面、有的测量老师讲桌的面、还有的两人一组测量黑板的长和宽,不一会儿,一个个答案就呈现出来。又如,通过学生找出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观察商场和商品是如何分类的、动手制作年历、调查家里上月和本月的水、电、气的读数,并算出使用书数量等多种实践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切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些实践中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生会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实际上就体现了创新。
三、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深重影响,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计算的结果,却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详细的解析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让学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掌握,同时也能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的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②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无论是开展数学教学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离不开实践动手活动的开展。针对一些抽象的、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和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简化理解,在动手动脑中激励创新。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采取了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讨论来完成。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其中第一、二小组所用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第三、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或不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水,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两种情况,很快就有了实验的结果:第一、二两个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3次可以装满,而另外两个小组却得不到这个结论,学生在疑惑中思考,小组讨论,通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等底等高”条件所引起的变化。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五、结语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和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培养创新意识的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审时度势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湛锐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6(8):171—171.
[2]张少华.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学周刊,2016(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