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的磨课感悟

2018-08-14 14:35张彩霞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磨课实效品质

张彩霞

【摘 要】磨课历练的过程是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去赢得。反思就是对失败的研究、对失败的分析,把失败中彰显的发展基因发掘出来,把失败中隐含的恶劣因素淘汰出局,让错误逃遁不再。本文以北师大版《认识角》为例,阐述了自己的“磨课历练”。

【关键词】《认识角》;磨课;本质;实效;品质;转化;深度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摩课”“模课”“磨课”这三个环节的,“磨课”的道路上,学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磨课”的教学行为迁移到日常教学行为中,方可经历蜕变、挑战自我。我全程参与了学校数学教研组《认识角》的备课,随着磨课的不断深入,我逐步意识到:要使我们的大脑能够起飞,有两个层次,当你看到抽象的东西时,尽量使它变得具体;反过来说,当你看到具体的东西时,尽量让它变得抽象,并让实物与抽象之间建立双向联系。通过与会老师围绕教学内容、课堂设计和教育理念展开热烈讨论,我深刻地体会到:角是图形中最基础的概念,的确有点“看得见,说不清”。

一、从学科特点来把握数学本质

认识角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学生对生活中所形成的角的概念一般是指把物体上尖尖的部分称作角,如牛角、羊角等。这与数学上角的意义并不相同,数学意义上角的本质特征是“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图形。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对几何概念的影响,发挥实物图形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形成和理解角的概念。而小学生往往缺少感知经验,因此学生们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计了本节课的框架:找角——画角——制角——比角。

二、从情景創设来追求课堂实效

情景创设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力支撑。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们曾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我们学习过的图形,再从从学习过的图形中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从旧知识中引入了新知识。自以为很好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大问题。学生在观察含有丰富素材的情境图时,情绪很是高涨,但目光停留在观察的物体上,大部分同学都看不到由物体抽象出来的图形。在描述物体所在的图形时,由于学生认知和表达能力有限,有的同学找到了图形却表达不出来或不准确,还有的同学找到的是我们不想要的立体图形,花了7分钟还没引入新课!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困惑着,也在思索着:利用情境图我们想要从中获取什么?对新知教学情境图能提供本质的数学信息是什么?再次阅读教师用书和查阅相关资料后,我逐步明白:我们要从情境图中找到角,而角出现的载体是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才是我们最直接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们对导入环节进行了调整,抛开情境图,直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擦去其中的一条边,让孩子明确这样的图形就是角,这样既简洁快速地引入了新课,又抓住了角的本质特征。

三、从适度加工来提高思维品质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一位特级教师说:“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法那法掌握不好教材就没法”。对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编排,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找角—制角—折角—画角。试教时,我们便以此设计教学流程,可实际效果却不理想。我们发现学生在用圆形纸片折角时,不能按照角的概念折角,有的学生折出的图形不是角;有的同学虽然折出的是角,但不是一个角,有的同学折出的是优美的图形,还有一部分同学不知如何下手。其原因是学生通过找角的活动,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把握角的本质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仅是找角的活动对角概念的强化还不到位,于是我们果断把教学程序进行调整,将画角这一环节调整到折角前进行教学,通过孩子们动手画角的活动,再一次强化角的概念。并且在老师示范画角时,边画边叙述画法:角有一个顶点,先画顶点,再由顶点画两条直直的边;接着让学生按照老师示范的方法独立画角。展示汇报时,老师有意识地选取典型错误的学生作品,如没有顶点的作品,边画的不直的作品。这样故意暴露学生的错误,利用真实的教学生成资源,让学生反复感知,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为折角活动的教学再一次奠定基础。按照调整后的流程再次试教,教学过程自然、顺畅,学生对角的认识也更加透彻。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加工,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合理、科学。

四、从动手操作来亲历思维转化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这节课,我们设计了画角、折角、做角、比角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这些操作活动看似比较简单,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却十分重要。由于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差,我们仍然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并让活动紧紧围绕着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进行教学。如在活动角的操作过程中,应先让学生指一指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在哪;在打开、收拢活动角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活动角是可以活动的,也就是可以变化的;其次要明白虽然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构成,但是角的形状却不一定是一样的,进而体会角是有大小的。再次操作活动角,让学生仔细观察活动角的变化,并思考角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要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张开的程度越小角越小。所以教师不能将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操作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从有效练习来拓展思维深度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大都在课堂中完成,教学效果则基本是通过练习题的检测来体现的,而练习题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题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这节课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次辨别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让学生在辨别中深入理解角的构成特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第二层次动手画角,通过画角方法和步骤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再一次巩固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第三层次让学生在平面图形中找角,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渗透一些平面图形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作铺垫。因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置练习题,有助于增强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磨思想也好、磨品质也好、磨方法也好、磨特色也好,都不能视作一种短期追求功利的行为,课堂永远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作为一种提高专业素养不可缺失的长期教研行为,“磨”的过程就是要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找到合适的落脚点,让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心目中生根,让自己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陈育婷.认识角微课程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训,2016(21)

[2]雷树福.关于教师磨课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0)

[3]郎文静.论磨课“三境界”[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

[4]高杰.磨课怎么“磨”[J].教学与管理,2011(6)

猜你喜欢
磨课实效品质
我的“磨课”三部曲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
幼儿美术滴洒画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