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于美芳
文国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副研究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风送爽,酷暑渐消,立秋一过,天气逐渐转凉。经过一个夏天的暑热熏蒸,寡淡的味觉和嗅觉开始苏醒,慢慢寻觅这个时节的美味。此时正处于中医的“长夏”季节,如何调配饮食,才能顺应天地万物自然界的变化呢?
注意补水,饮食也要有所“偏嗜”。比如“生熟两相宜”的莲藕,加入建莲(上品的莲子)、糯米、红枣一起炖煮,喝建莲红枣汤,吃粉红透明、软糯清润的糯米藕,真是秋日的宜人享受。
秋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止咳化痰、润肺生津的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均可,若与马蹄、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就成了一道美味的甘蔗马蹄糖水。
立秋至,秋风起,燥邪猛。秋天燥邪为盛,最易伤人肺阴,而肺主皮毛,故皮肤黏膜水分蒸发也会加快,因此容易出现皮肤干涩、嘴唇干裂、鼻子燥热、咽喉干痛等症状,这时要
秋天是收获的时节。果实大量成熟,蔬菜种类繁多,肉、禽、蛋、鱼也比较丰富,选择食物的范围应该扩大,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软、温、淡、鲜、素的食物,如生津、润燥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避免烫、凉、硬、辣及油腻的食品,忌暴饮暴食,“饮食有养,贵在调配”。
立秋之时,北方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过去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咬的是王瓜(为葫芦科的植物,果实可入药),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中就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还有的地方流行立秋吃“渣”,渣就是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在杭州江南一带,立秋日吃西瓜、食秋桃。而且,吃完秋桃把核留起来,等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当地老百姓认为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一夜凉风,醒来“秋老虎”的余威依旧肆虐,干燥的日子里,没有什么比美食更能滋养心灵和身体了,在此推荐两款健脾祛湿和生津润燥的时令小食——杏仁茶和红豆茯苓糕。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里记载,夜间,贾母突然觉得腹中饥饿,于是王熙凤赶紧报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滋补宵夜名单,没有一样合老太太心意,最后,会养生的贾母选择了一款杏仁茶。
做法:南杏仁100克、糯米50克,用清水浸2小时左右,然后加水1升,用破壁机打碎煮熟,加适量冰糖即可,过滤后饮用更加绵软细腻,回味无穷。
功效:杏仁茶可增加饱腹感,杏仁味苦,性微温,归肺、大肠经,药用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茯苓糕又名“复明糕”,传说是闽南民间用来传递“反清复明”信号的传统手工食品。改良后的配方为茯苓粉100克、糯米粉75克、大米粉100克、糖粉40克、葡萄干30克、赤小豆50克。
做法:将赤小豆加水煮熟,但保持颗粒成型,水分蒸发干;将茯苓粉、糯米粉、大米粉、糖粉混合,少量多次加水,混合沾湿后,静置充分吸水,搓散结块,过筛成松糕粉。取1/3的松糕粉与赤小豆、葡萄干混合拌匀后备用。蒸笼中依次放入另外1/3松糕粉、备用的混合物,最后放入1/3的松糕粉,并抹平。盖上湿笼布,蒸40分钟左右,晾晾切块即食。
功效:茯苓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能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抗肿瘤等,所含的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