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冰要根据体质而定,寒凉体质自然厌生冷,非寒凉体质能吃冰,但也不要过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日本顺天堂大学内科准教授汪先恩
8月虽已立秋,但暑气仍未消退,我国大部分地区依旧很炎热。地表水丰富的地方,水被大量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因暑热而倒下叫中暑,中暑严重可危及生命,因此人们防中暑的意识比较强,但此时不仅要防暑热,还要防暑湿。
中暑指因环境炎热,体热不能及时散热或出汗过多,引起身体机能障碍状态。成人日常生活一天产生2500~3000千卡的热量,运动或体力劳动时会数倍增加。通常,身体产热大部分通过蒸发、对流、传导、辐射的方式散发掉。但在湿热的环境中,对流、传导、辐射途径的散热比较困难,甚至被环境中的热所辐射,这种情况就容易中暑。
在室外作业,应减少日晒时间;室内保持空气流动,空调温度设定为26摄氏度左右;饮食上要注意平衡,大汗后如果只喝水,尤其是纯水,可引起水中毒。清凉饮食中,西瓜汁和酸梅汤比较理想,再次是蔬菜汤,其中都含有钠、钾等电解质。吃冰要根据体质而定,寒凉体质自然厌生冷,非寒凉体质能吃冰,但也不要过食。
有位上市公司的中年领导自述,一年前因全身无力和腹泻而住院,初期诊断为胃肠炎,经详细检查,发现胃幽门螺杆菌呈阳性,于是进行除菌治疗,依旧浑身乏力,时有腹泻,后出现味觉障碍,本人及家属都特别紧张。转神经科住院,进行全面检查,无明确诊断;再转血液科检查,排除白血病等;最后转脑科住院检查,诊断为味觉缺失症,经神经营养剂和扩血管等处理。出院后,依旧全身无力,味觉完全缺失。久治无果,心情忧郁,无法工作,其父非常担心。
托人约诊,一看便知属中医的暑湿证,对此西医没有确切名称,遇到味觉缺失,专家们以为是脑神经等问题,其实是内湿太重,厚厚的舌苔掩盖了舌体,味蕾细胞根本无法接触饮食物质。仔细询问才知,前年的夏季,食用了大量来自阿尔卑斯山的高级陈冰,并以食用这种冰为时髦。过食寒冰使胃肠冰凉,导致了“湿困脾阳”。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需要能量,人体产热正常时有温食功能,也就是说,人即使摄取寒凉饮食,一到肠道终被温化。已知消化酶的最低适宜温度为37摄氏度,如果过食冷饮与受凉,超过温食能力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与腹泻。腹泻的原因包括水的吸收障碍;遇冷,消化道分泌液过多,如同受寒风流清鼻涕一样,当然西医学眼中的微生物也可能乘机添乱,但不是主要因素;另外,抗菌素的使用,也损耗身体阳气。中医古来就有关于暑湿的论述,也有治疗方法,此例用清暑益气健脾利湿的中药制剂调理,数周便恢复了味觉,此后患者体力和自信心也快速恢复。
暑湿对西医属难病,而中医很好解决。预防也不难,就是暑季不要太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