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景
智能机器人课程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是当代科技中的前沿和尖端;它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是集合了应用数学、力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传感技术、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在内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它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知识,在团队合作、实践操作的学习形式下完成一个个小项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机器人教学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从而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世界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已把机器人教学纳入中小学教育之中,而且,本课程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浓厚,因而该课程理应是培育青少年创造力的优质载体及路径。
在遵循创造力培养基本原理及青少年的认识规律基础上,又鉴于学校和学生的实践情况,经过比较,我校选用了泰雅普这款低价位的机器人,价格虽低,但机械构件、功能模块较多,且可拆装,能完成多个不同项目、参加多项活动。不过,此类器材精密度较差,活动中容易出现故障,学生在活动中必须不断地维护和改进,其间教师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为每个学生维护机器人,因此迫使学生不断地自我探索、自己维修,或同学间互帮互学。因此虽然价廉物欠美,反倒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可谓“歪打也可正着”。下面就介绍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三种策略。
模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仿造法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日本物理哲学研究所所长薮内宪雄把创造活动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初期创造活动,主要依赖于模仿,因此称为模仿创造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后期创造活动,即在模仿创造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这类创造往往突破模仿,成为一种独创。这说明,创造是从模仿开始的,机器人的学习也是从模拟搭建开始。
单元1:观看视频,搭建机器人
观看“轨迹接力赛”比赛视频,设计制作5个机器人,即1号机器人到5号机器人。比赛开始前,参赛队员现将五个机器人分别摆放在起始区和接力交接区。比赛开始,一名参赛队员启动放在起始区内的1号机器人,1号机器人从起始区出发,沿运行轨迹前进,继续前进至接力传递交接区后停止;2号机器人自动启动沿着路线前进,逐次和下一个机器人进行接力传递,行至终点区域处,任务结束。
学生看到后非常兴奋,深感机器人怎么那么“听话”。当老师下达组装机器人的要求后,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按照视频很快进行模仿搭建起机器人。
机器人的组成部分包括软件和硬件。硬件主要有机械本体、执行机构、控制系统、动力装置和传感器系统。这部分学生已经搭建成功,可是同学们为什么尝试不成功,机器人为什么不“听话”,缺的是它的核心部分——软件,也就是编译给机器人让其执行的程序。
单元2:学习编程,尝试编程
TegoYapp Express又叫机器人快车,是赋予泰雅普机器人思想的好工具。它采用图形化的编程方式,比传统的文本编程更加易学、易用、易读、易懂,非常适合编程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机器人快车采用基于工程C语言的图形化、模块化的编程语言,全部功能模块都使用图标来表示,遵循自顶而下的编程逻辑思维过程。读者只需简单地拖放各个模块图标,绘制出流程图,软件平台就能自动生成可视化C语言源代码,帮助您轻松完成编程,快速掌握如何控制机器人。
学习后学生设计的控制程序就是他思维的反映。面对相同的任务,不同的思考就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设计会有不同的结果,有时不同的设计又能达到同样的结果,教师完全不必整齐划一。不同学生制作出的作品,其运行效果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技能,在机器人兴趣实验社团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不断地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每个机器人完成后,还应进行作品评比。最直观的评比方法就是按任务要求进行比赛,看哪台机器人最好地完成任务,同时展示作品、解剖程序,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不同点、判断优缺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大家最终都能完成一个比较完美的作品。
由于课程的时间有限,且机器人涉及的学科众多、知识结构复杂,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为此,除了课程中的教材与活动方案外,还需要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使用。除了自建资源库外,也可以向学生提供已有的优秀网络资源,如: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http://www.sciedu.org/);机器人爱好者(http://www.roboticfan.com/);中 国 机 器 人 网(http://www.robotschina.com/);机器人发烧友天地(http://www.robotdiy.com/);机器人资源网(http://www.iqbug.com/)等等。让学生更新知识,扩大视野,更好地进行创造。
机器人的制作需要手与脑完美的结合。完成一个项目、构建一个机器人作品,需要考虑机械搭建、建好执行机构、构思控制电路,选择传感器及其安放位置,设计控制逻辑和编写程序等。当这些内容都考虑好并实施后,发现机器人也未必能像想象中的那样工作。这时,就要求制作者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并寻求解决办法。让制作者按照规定的逻辑一步一步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从而真正完成项目机器人的制作。虽然这一过程比较困难,但教师不必直接提出解决方案,而是进行基础性知识及编程教学;之后,可再介绍一些搭建和编程的典型思路与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去实践。从结构搭建开始,编程、程序下载,再到试运行等过程,都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