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欢 李婉欣 陈 昊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科学课程不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的传统讲授教学方式,逐渐被“做科学,玩科学”的探索性教学所取代。科学教具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直观演示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的重要工具,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按照现行教材教学,学生不能清晰完整地经历物体的沉浮全过程,因此对物体的“上浮”“下沉”现象体验不深刻。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物体沉浮条件的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1.准备器材
3DPEN-2一支,pla线若干捆,规格为28cm*26、28cm*8cm、26cm*8cm的亚克力板各为2、2、1块,100ml注射器一支,弹力球一个,一条导管30cm,A4纸1张,马克笔一支,AB胶2套,回形针若干个,水适量。
2.制作步骤
A.组装鱼缸:用AB胶将5块亚克力板组装成一个鱼缸(注意:因为AB胶干后不透明,所以在黏合过程中要小心,别抹到板上,影响美观。)
B.丑小鱼制作:先拿出一张A4纸,在纸上画一条简笔画鱼,用黑色的材料沿着线进行描画,各个部分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上色(因为材料比较脆弱,所以在上色的时候,线条尽量保持无缝状态,这样会比较稳固)。画好丑小鱼后,反过来,在背面按照刚刚的步骤再画一条一模一样的鱼,画好后,沿着鱼的外圈按照一定的距离钻小孔(规格为直径3mm)。
C.装置整合:
将两条丑小鱼的底部用回形针联合起来,将弹力球塞进两条鱼之间的缝隙中,将注射器的针头插入小球中,用回形针在把两条鱼的背部联合起来,用导管将注射器的针头与注射器连接起来。
3.进行实验
将鱼缝中的小球里面的气体都抽干,此时令注射器的初始刻度在50ml,将小鱼放入鱼缸中,开始小鱼是沉在水底的,慢慢地往里推注射器,刻度值越来越小,鱼缝中的小球越来越大,整条小鱼的体积越来越大,鱼慢慢地浮起来了;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刻度值越来越大。
4.目的:
演示质量不变,体积变化时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1.准备器材
一个100ml布丁瓶,一瓶色素,一条30cm导管,20ml注射器一只,规格为28cm*26、28cm*8cm、26cm*8cm的亚克力板各位2、2、1块,水适量。
2.调试器材
A.组装鱼缸:
用AB胶将5块亚克力板组装成一个鱼缸。
B.制作瓶子:
将布丁瓶盖子中间钻一个洞,这个洞能够通过导管,将插进瓶子的导管一端触碰到瓶子底部,在瓶子外面的另外一端导管与注射器相连接。
3.进行实验
瓶子最初只装一半的水,盖好盖子,放入水中,起始让瓶子沉在水底,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瓶子里面的水量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轻,瓶子就会上浮;接着慢慢地往回推注射器,往里面注水,瓶子的质量越来越重,瓶子就沉下去了(在这个过程,瓶子的起始水位很关键,保证在20ml之内引起的质量的变化能够引起沉浮现象的改变)。
4.目的:
演示体积不变,质量变化时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一)教材上的缺陷。首先,在小学科学教材上,缺乏了体积的改变对物体沉浮的影响,相关的文献也很缺乏;其次,在教材中,改变质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的试验中,每一次都要从水里捞出瓶子,打开瓶盖,加入或倒出一部分的水,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
(二)改进(创新点)。第一,设计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很明显能够演示沉浮的动态过程,并且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其中一个因素改变对现象的影响。第二,有助于学生区别鱼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鱼是通过改变体积来实现自由游来游去的,而潜水艇是利用压载舱改变质量来实现上浮下沉的,方便学生理解潜水艇是按照鱼的原理制成的误区。真正实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选材方便,都是身边的物品,学生就地取材,激发探究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