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柯迪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给人美的享受,留给我们深刻的记忆,原因是课文内容充实,图片很奇、很美、很新。这些客观存在的实物,如果不借助仪器,很难观察到。上这些课的时候,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亲眼看见,往往难以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感觉,会变得虎头蛇尾,通俗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所以上这单元课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亲历(切实观察到图片),就成了关键。
细微很美好,但要大家共欣赏,才会变得更美好。但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不能共赏,主要原因既有硬件的问题,也有学习能力的原因。一、硬件问题在于器材,因课程限制,由于显微镜的使用频率低,学校配置的高倍光学显微镜也较少;很大一部分是原来陆续配置的,显微镜配置参差不齐。二、学习能力的原因在于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差别,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很快就能掌握使用;而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弱一点,较长时间都观察不到要观察的现象,这样给教学的同步性带来了障碍。第三、显微镜的使用局限性的原因,我们大部分学校配置的显微镜都是使用反光镜式的光学显微镜。由于在教室里单位空间中观察的人数较多,那么多人同时观察肯定会导致光线的遮挡,从而显示不出图像;再者同一组中会有多个学生进行观察,在交换观察学生的同时很难保证不移动显微镜。这样就会使同一组学生中有的能观察到,有的学生会看不到的现象。
基于以上几个或者其他不可测的因素,可以共赏美的这一单元的课就成了很难上好的科学课了。但如果我们有数码显微镜,这些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首先,数码显微镜可以解决器材配置问题。有了数码显微镜之后我们把它连接到电脑上,这样可以直观地给学生展示显微镜上能观察到的细胞各个部件的名称。在上观察洋葱切片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悉课文中的内容,让他们熟悉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能把左图上的显微镜的名称熟记于心。然后让他们配合我的实物显微镜上的操作进行名称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在了解名称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运用。譬如在讲到粗准焦螺旋时,我就人为地上下调节,学生通过对屏幕上图像清晰度的变化,很快就能明确其按钮的功能;然后讲解细调焦螺母时,就水到渠成般自如。为了能更好地显示部分完整的细胞,我们往往需要移动标本,如果在图像中缺少上半部分时,请几个同学说说怎样移动标本(一般学生都会回答往下移动),这个时候请一个学生上台按照集体的意见来移一移,结果他们会发现错误,从而掌握载物台的移动法则是相一致的原则。当然也有部分功能不能在数码显微镜上进行展示,这就需要策略一点。比如反光镜的使用,在数码显微镜中是自带电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中进行简单的指导。显微镜操作歌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十归箱。
其次,奇景共赏,兴趣激发。使用数码显微镜之后,能使观察到的图像同步地、及时地呈现给学生,而且还能进行适当的互动。我们使用的是用数码显微镜,只要把显示器始终处在打开状态下,学生就可以全程参与到这一学习过程中来。平时肉眼无法见到的图像从模糊到逐渐清晰,这给学生过程体验的价值,一定比显示结果更富于意义。我们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如果这个过程的结果很完美的话,那成功的经验将会更宝贵。有了这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自己去操作的话还能不成功吗?学生在投影仪上可以一致观看到清晰的图片,有了这个经验做铺垫,成功观察到图片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当然即使不成功,有了先前共同的探索,只要再多给点时间,每一组学生都会成功的。
再次,美图作证,令人信服。数码显微镜的拍照功能给我们留下鲜活的证据,把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画难免会有误差。而数码显微镜所具有的拍照功能,使我们画一画的作业显得极为简单。只要我们学会了使用数码显微镜,我们在探索新奇微小世界的同时,让证据更真实、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以下是我用学校的数码显微镜在教学时拍的图片截图)。
数码显微镜的优点虽然显而易见,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譬如在用了数码显微镜之后,如果不在光学显微镜上操作,那么学生的操作能力就得不到锻炼。所以在使用数码显微镜的同时,我们也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加强后续的操作。数码显微镜只是给学生一个成功观察的体验,而真正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是需要多次的观察、实际操作后才能完成的。
总之,有了数码显微镜,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我们和学生能共同观赏更多的细节。让我们动起手来合理运用数码显微镜,使科学课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