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婷 高荣华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探索科学的主要手段。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小学生能感受到实验的神奇之处。在科学课中,老师为学生们设计科学实验,启发每一名小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探索与使用知识的目的。本文就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感受进行阐述。
在刚刚学习科学这一课的时候,科学老师为了培养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就开展了一个小游戏——“吹泡泡”。同学们对这个小游戏十分熟悉,可是老师提出的要求则比较难,就是让每一名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吹出一个又一个形状大,而且不容易爆破的泡泡。作为小学生,对这个游戏都十分喜欢,但是老师提出的要求显然太难了,怎么才能吹出不容易破的泡泡呢?这明显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了实验中,进行科学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课本知识,带到了科学实验中,将科学实验成果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在实验中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
小学的科学教材大部分都是探究性的实验,为的是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索性能力的形成。这种探索性的实验以及验证性的实验彼此相对,这两种类型基本要求不同。探索性的实验就是人们在不了解结果以及不知道什么现象的环境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究最终结果,从而获得结论;然而在探究中常常会有更新的发现,所以指向性并不是十分强。在科学实验中,老师鼓励每一名学生进行大胆积极的探究。比如,在开展“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一小部分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果与大部分同学不同,这个时候教师就帮助这些同学,重新进行实验,观察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他影响性因素,从而产生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态度。
在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够完成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充分地发挥了团结的价值。并且有利于同学彼此之间合作学习,对科学保有探索性的精神,提高同学们的班集体主义,增加了同学们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机会。例如,老师在组织实施“物体能导电吗?”这个实验之中,同学们四个人结成一个小组,到材料工具箱中寻找自己所喜欢的材料,之后,在已经组装完成的电路中验证什么物体可以导电、什么不可以导电,每一个小组的人员各自分工明确,分别包括: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同学们在这种情况下,彼此合作,开展小组活动,有助于形成合作能力。
在科学课程中,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去亲身观察、开展、体验、实验与研究。我们的科学课堂材料主要是由以下方法确定的:
第一,科学的运用小学科学工具箱中的材料。主要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合教学的,而且符合分组实验的要求。第二,在开展科学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写好材料准备单,让同学们提前准备做实验的材料。第三,就是老师进行材料准备。运用这三种方法将实验材料整理好,设置“材料工具箱”。随着科学课程的开展,工具箱里面的材料也会不断地增加,这对进行探究性实验有着极大的帮助。
比如,在讲解在《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这两节课中,教学都和声音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是这两节课最终的教学任务不一样,因此要提前准备的科学素材也就不一样。例如,《声音的产生》这堂课的开展,要提前准备好:小刀、音叉、烧杯、筷子等可以发声的材料;然而《声音的传播》要准备:线、纸盒子、笛子、音叉等材料,以及分析声音传播渠道的材料:铁器、水槽、凳子等材料。这就需要实验材料的准备要做到多样化。
科学教材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也更加推动了科学从课本中走出来。例如在学习摆这一课的时候,科学教材中已经说明了伽利略发现摆的秘密,然后再了解摆是什么,还有摆摆动的速度与什么有联系?实际上,学生们对摆摆动的现象十分的熟悉,而且生活中关于摆的现象十分多。老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提前准备了支架、细线、吊钩、秒表等素材,指导学生做成摆;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摆线的长短,调换摆锤的重量从而控制摆摆动的速度。在做摆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地发挥了自我的价值,并且充分满足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此外,很多探究性的实验活动,从课堂内逐渐发展到了开放的活动空间。老师会在实验教学的时候,带学生来到大自然中,让大家亲身与自然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秘密。比如,到野外认识蚂蚱、小鸟、树木、花草、水流;到学校操场观察树木、小草、花等,从生活中采摘科学。
总的来说,小学科学实验,让小学生真正地、近距离地认识了科学;看到了奇妙的科学现象;对科学有了更加直观且深入的认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思考,探索;同学之间合作互助,感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这有助于形成创新性思维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通过科学实验,将科学知识带到现实生活中,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