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中否定词“”、“无”初探

2018-08-14 07:31于舒满
山西青年 2018年16期
关键词:闽南话补语普遍性

于舒满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000)

(一)语义角度

“伓”,在闽南话中读作m21,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伓”与“不”的普遍性体现在都可以在陈述事实时,表示否定等;特殊性体现在闽南话“伓”,可以表示劝告、商量,普通话“不”却没有这个语义。以下是关于“伓”和“不”普遍性、特殊性的说明分析:

A.普遍性:

1.闽南话中的“伓”与普通话中的“不”都可以表示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

例①:饭伓好食。(饭不好吃。)

例②:伊伓饮。(他不喝。)

例③:伊伓饮太多。(他不喝太多。)

例④:伊伓去太远。(他不去太远。)

例①是说话人认为“饭一点儿都不好吃”,例②是“他不喝任何东西”,前两个例句都是全部否定句中所述内容。例③是“他喝,但是不喝太多”,例④是“他去,但是不去太远的地方”,后两个例句都是只否定一部分,并没有否定全部。

2.“伓”和“不”字,在一些表转折的句子中,如果时态是过去时,可以表示过去某一动作或者状态的持续。

例①:小刘昨天上午伓读册,今日就考试了。(小刘昨天上午不学习,今天就考试了。)

例②:伊上礼拜伓去病医检查,今日破病了。(她上周不去医院,今天生病了。)

两个例句都是否定“学习”和“去医院”的发生,并且在过去时间里,持续的没有做这件事,在语义上,两个字相同。

B.特殊性:

1.闽南话里的“伓”,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有“商量”、“告劝”之意,如果说话人语气加紧,也有表示不满的“催促”、“命令”之意。据考证,这类句子末尾通常会加语气词“哦”,但若没有,句义也是通顺的。

例①:汝伓去上班。(你去上班吧。)

例②:汝伓接小王。(你接小王吧。)

2.在回答问句时,若要表示与问句相反的意思,闽南话“伓”字不能独用。而普通话可以单独用“不”来作回答。

例①伊了解伓?*伓,伊伓了解。(他明白吗?不,他不明白。)

例②伊知道伓?*伓,伊伓知道。(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

如果要用“伓”来回答,在闽南语里,必须要在“伓”后加上句中指的内容,比如:伓了解,伓知道。

(二)语法角度

从与词的组合来看,“伓”和“不”都可以与动词中的自主动词组合;也可以在某些语境下,与被动量补语修饰的自主动词组合;都不可以与动词中的非自主变化动词组合等。从处在句子中何位置来看,“伓”可以放在动词前,但不一定能放在形容词前;也可以放在动词后,但常跟某结构一起出现等。

A.“伓”与动词的组合:

1.“伓/不”+自主动词+动量补语。

例①:汝伓等一下就走了吗?(你不等一下就走了吗?)

例②:伊伓坐一下吗?(他不坐一下吗?)

例③:汝伓看一下吗?(你不看一下/眼吗?)

可以发现,“伓”和“不”都可以进入到这个结构中,但是需要限制的是:这种动量补语,通常是表示动作不会持续过久,时间较短暂,或者劝说他人试着做、做一次,且多采用一般疑问句的形式。

2.“伓”+自主动词。

例①:哇伓饮酒。(我不想喝酒。)

例②:因伓养狗。(他不想养。)

例③:伊伓食茄子。(他不愿意吃茄子。)

自主动词表示可以由动作发出者任意支配的行为,“伓”可以和自主动词搭配,语法上没有问题,但通过上面三个例句可以看出,实际上,“伓”表示动作发出者的意愿,不单单是否定行为。因此,在普通话里,对应的是“不想”、“不愿意”等表示意愿的能愿动词。倘若例①改为:伊要饮酒,哇伓饮酒。(他要喝酒,我不想喝酒。)就可以更明显的看出,“伓”还体现出动作发出者的意愿。

B.“伓”在句中的位置:

1.“伓”居于动词前,但需是自主动词,同A.3。

2.“伓”居于动词后。

例①:小王连去一拜也伓。(小王连去一次也不愿意。)

例②:伊连饮一喙也伓。(他连喝一口也不愿意。)

例③:伊连避一下也伓。(他连躲一下也不愿意。)

三个句子均是倒装句,否定词“伓”出现在句末,表示否定句子前面的动作、行为。“伓”居于动词后,也伴着“连……也”之类的结构出现。这样的结构,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带有说话者的评议色彩。

二、“无”与现代汉语“没有”在语义和语法上的比较

(一)语义角度

“无”,在闽南话中读作bo24,大部分情况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有”。“无”与“不”的普遍性体现在都可以表示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涉及的对象可以是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等。特殊性体现在在一些问句末尾,表示着和“没有”不同的意思等。以下是关于“无”和“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的说明分析:

A.普遍性:

1.闽南话中的“无”与普通话中的“没有”可以用于全部否定。

例①:小刘无看。(小刘没有看。)

例②:伊无走。(他没有走。)

例③:小王无饮。(小王没有喝。)

上述三个例句,“无”和“没有”都是直接性否定了动词“看”、“走”、“喝”,例①表示“小刘一点也没有看”,例②表示“他没有动”、“没有走一步”,例③表示“小王一口也没喝”。三个句子中,“无”的意思都是“完全没有做某事”,是全部否定。

2.闽南话中的“无”与普通话中的“没有”在反问句中,表示怀疑、猜测的语气。

例①:彼天汝无去学校吗?(那天你没去学校吗?)

例②:汝讲汝早起去看病,汝无去?(你说你早起去看病,你没去吗?)

“无”和“没有”在反问句中,用法一样,都可以表示怀疑、猜测。

3.闽南话中的“无”与普通话中的“没有”可以表示对存在的否定,在比较句中也有“不及某人某物某事”的意味。

例①:状况无彼呢歹。(情况没有那么坏。)

例②:泰国无中国彼呢大。(泰国没有中国大。)

例①是对事实存在的否定,例②是说“泰国没有中国大”,除了表达这个客观事实,也有比较的意味,即:“不及中国大”。

B.特殊性:

1.闽南话中的“无”在一般疑问句中,意义会改变,不再表示普通话中的“没有”,而变成助词“吗”。

例①:汝灾无?(你知道吗?)

例②:汝听到无?(你听到了吗?)

例③:汝了解无?(你了解吗?)

上述三个例句,“无”都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变成了助词“吗”,表示一般疑问。若三个句子为“你知道没有?”、“你听到没有?”和“你了解没有?”,则闽南语应该是“啊汝灾无?”、“啊汝听到无?”和“啊你了解无?”,需要在句首加上语气词“啊”,来表示责怪、不满、反问的语气。

2.闽南话“无”在回答含有能愿动词的问句时,不可以单独使用。若要在回答里单独使用,只能是回答“有没有……?”这类的问题。

例①:表示意愿:汝要无?汝愿意无?(你要吗?你愿意吗?)

例②:表示估价:这值得无?(这值得吗?)

例③:表示可能:这会使无?(这可以吗?)

例④:表示必要:这应该无?(这应该吗?)

例⑤:单独使用:——汝有明天的机票无?——无。(——你有没有明天的机票?——没有。)

例①到例④这类带有能愿动词的问题,回答时必须是“无要”、“无愿意”、“无值得”、“无可以”、“无应该”。但在回答“有没有”时,可以直接用“无”,意思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没有”。

3.闽南话“无”的特殊语义。

例①:看你无。(看不起你。)

例②:啊无咧?(那不然呢?)

(二)语法角度

从与词的组合看,“无”可以放在动词后,“无”充当补语,而普通话的“无”不能充当补语;“无”可以放在动词前,动词充当补语等等。

A.动词+“无”:

例①:哇看无。(我看不到/我看不懂。)

例②:哇听无。(我听不到/我听不懂。)

例③:伊买无。(他买不到。)

上面三个例句,都是自主动词与“无”组合,在普通话中的意思是“看不懂/看不到”、“听不懂/听不到”等等,表示的是动作行为进行或达到的程度如何。此时不能与普通话中的“没有”对等起来。因为翻译成“*我看没有”、“*我听没有”、“*他买没有”是不对的。

B.“无”+动词:

例①:伊册无看三遍,哪可使?(他没有看三遍书,这怎么行?)

例②:汝无拍两个,伊勿会亮。(你没拍两下,它不会亮。)

例③:汝无去两次北京,伊勿会同意的。(你没去两次北京,他不会同意的。)

上面的动量补语分别是“三遍”、“两下”和“两次”,可见,闽南语“无”不仅可以放在动词前,表达跟普通话“没有”一样的意思,还可以跟动量补语,表示动作或活动发生的次数。

三、总结

通过对闽南话中否定词“伓”、“无”的初探,可以发现,它们与其对应的普通话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别之处。比如普通话否定词常用的有“不”、“没”、“没有”等,而闽南话的否定词,较普通话而言,表现出更多的变化。它们的用途更加广泛,用法更加多样,可以与不同的词结合,形成新的词语和新的语义;在语法方面与词的结合更为灵活多变,位置较不固定。当然,它们也受一些限制,这也是与普通话共同之处。

猜你喜欢
闽南话补语普遍性
何不炳烛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乡音情浓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闽南话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闽南话文白异读的独特之处
区域文化外宣中特色文化符号翻译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研究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