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从自由而来

2018-08-14 07:51李栓层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师幼常规榜样

李栓层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第二实验幼儿园,河南三门峡 472000)

“常规从自由而来”这是不容易理解的。在一个自由的环境里之所以能培养良好的常规,是因为我们不是把幼儿训练成绝对的安静或像无法动弹的病人一样不动。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违反了幼儿的内在需求,使幼儿丧失自己的本性怎能称为合理的常规呢?只有当幼儿有自由能力时,能适当改变自己的行为配合遵守必须的规范,才是个主动的个体。教师要引导幼儿走向自由且有良好的常规需要一些技艺和方法,我园从2000年开始,把当时的中一班为实验班,中二班为对照班进行了探索。

1 师幼关系——幼儿遵守常规的前提

美国教育家娜思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小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将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幼儿遵守常规,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幼儿良好的常规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教师的教育,而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的,故教师是幼儿遵守常规的外在条件。再说幼儿,他是一个完整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会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主宰自己遵守常规的力量。要使幼儿把外在的条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必须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努力,这就涉及到师幼关系。如果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有威信,感到教师是可亲可近的,就能自觉服从教师的积极意愿,就有利于幼儿遵守常规。记得一次,一位小朋友对我说:“李老师,你喜欢我,你上课时我不闹。”简单的一句话,足够说明师幼关系对幼儿遵守常规的重要。师幼关系紧张,幼儿不愿接受教师的教育,那么幼儿建立常规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遵守常规的前提。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必须做到:

1.1 树立以“爱”为核心的师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主旋律,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他们。”缺少爱的教育是一池死水,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真诚的爱一旦得到幼儿的认可,幼儿便非常容易地接受教师的教导甚至严肃的批评。例如:陆戴丹是二家合一家的小朋友,漂亮、聪明、任性,稍不顺心,就边大声哭闹边跑离园,还天天为午餐、午睡烦恼,教师用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当教师批评了几句,就不肯来园,家长为此不知流了多少泪,全园教师都感到从未见过这样的小朋友。此时,教师没有厌弃,耐心与其交往,教师常送小礼物鼓励她进步,休息日邀请她到教师家玩,与其成为好朋友。没多久,陆戴丹与同伴一样,从未发过“脾气”。要真正地爱,必须首先付出真诚,其次,宽容幼儿是良方。爱只是一个字,它使原本平淡无奇、微不足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有了无穷内涵,富有了磁力和号召力,它无需太多言语,便能让心灵贴近。在爱中,教育实现了它根本的功能。

1.2 确立“我与你”师幼关系的观念

幼儿园教育中的师幼关系应当是幼儿生活中的我与你的关系。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自由、融洽的关系。双方是在以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开始活动的。教师不能把幼儿看作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幼儿屈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控制他或操纵他,而是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完整的人格面对幼儿,真诚地与幼儿交往,并把幼儿看作是完整的人,把幼儿作为精神整体来肯定他。当然,师幼“我与你”的关系并不消除教师在教育中的独特的地位,而是要教师把幼儿当作人,承认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承认师幼之间价值的平等。教师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的真理的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虽然教师和幼儿的社会角色不同、地位有别,但在教育活动中双方的地位和人格是平等的,是生活中的“你和他”的关系。

表1 幼儿遵守常规及创造性水平测试统计表

1.3 教师善于与幼儿交往,优化师幼关系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直接指导。就是直接对幼儿提出要求,讲解和示范某些知识技能或给予一定的帮助。如教师对幼儿这样说:洗手前把袖子卷起来,先把手淋湿,再擦上肥皂,搓洗手心手背,最后用清水冲净。教师用亲切、简洁的语言进行直接指导,让幼儿明确行动步骤和方法。使幼儿感到教师本领真大,对教师产生敬佩感。

(2)聊天。教师可以随机地和幼儿聊天式的对话,使幼儿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幼儿感到自然,就会显露出丰富的社会性情感,师幼关系就更加融洽。

(3)参与活动。通过参与幼儿的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师幼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师发现班上的孩子对娃娃家游戏很感兴趣,每次参加娃娃家有小朋友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但娃娃家很零乱,东西也不归类摆放。于是教师就以游戏者的身份到娃娃家去作客,并随机提醒和引导他们把东西归类摆放。通过几次到娃娃家作客,孩子在收拾东西的条理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4)委托任务。教师运用委托任务的方式与幼儿交往,可使幼儿感到教师信任自己而荣幸,使师幼关系不断趋向平等。如餐前洗手时委托一名值日生检查是否洗干净、擦干等。长期坚持可以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和乐于为集体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

(5)询问、启发和建议。在交往过程中,教师有时不必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可以通过询问、启发和建议的方法提高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幼儿感到教师确实是可以信任的人。比如:面对自然角饲养的蝌蚪,幼儿之间相互争论,青蛙到底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当他们去问教师时,教师对他们说:这几天你们注意观察,肯定会找到答案的。果然,没过几天,幼儿就发现青蛙先长出了后腿。幼儿高兴地说:“教师是不骗人的。”

2 持之以恒——幼儿遵守常规的关键

古来名家都是坚持不懈才能取得伟大成就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利用各种机会随时随地练字,家中的池水因他日夜习字不辍而变黑。可见他习字用功之极,长年不断,实为难得,终于他的字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再有,房檐滴水会使地下石板成孔,小小水滴竟有如此神力,关键在于水滴的持之以恒,如果今天三滴,后天不滴了,不会把石滴穿,由此得出,干什么都应持之以恒,只有“锲而不舍”,才能“金石可镂”。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持之以恒是关键。粒粒都是钻石,串起来才能成为珍贵的项链,根根都是稻草,编起来只能是草绳。只有从点点滴滴抓起,时时刻刻抓住,时刻关注每一幼儿,才能成为有良好常规的班集体,才能巩固常规。为此:

2.1 坚持与幼儿交谈

在谈话的过程中让幼儿明确常规要求,可多开展谈话的活动游戏,当发现班内有个别幼儿有不良习惯时,教师应当创设机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个别谈话,并在交谈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良好习惯去影响指导幼儿,使不良习惯得到制止,全体幼儿在遵守常规的队伍中一个也不掉队,成为有良好常规的整体。

2.2 坚持常规的一贯性

即:同一常规不能前后有变化。如果在特定情况下必须作某些变化,就要向幼儿说明变化的原因。此外,一个常规必须在所有适用该常规的情景中都得到运用,不能忽有忽无,不然常规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对每一个人也应一视同仁,不能不公或偏颇。只有做到常规的一贯性,才能使常规成为幼儿行为的准绳。如,幼儿园的五大领域都有画册,班内的所有教师对该班幼儿都训练同一方法用画册的习惯,可课前把画册放桌子中间,用时组长快速发,结束时组长统一收,看画册顺序是先看页码,然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乱翻。

2.3 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让幼儿有极浓的兴趣投入活动使幼儿自然地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自然便成了习惯,即常规。此外,常规的介绍必须结合实践活动,应在具体的情景中出现规则,使其明确具体要求,懂得执行的意义,有的常规需要调整,也应在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商讨修正,使常规真正具有科学性,成为幼儿行为的指南。

3 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重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因此,幼儿自我管理是教育的重点。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儿童在观察范型的过程中,即使未受到外部强化或替代强化,仍能获得范型的行为。强化只能影响行为的出现率,而不影响行为的模仿。行为的模仿不是由强化决定,而是由观察决定的。班杜拉通过对儿童和成人的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班杜拉为幼儿自我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3.1 积极鼓励

我们设立了“小红花评比”栏定期评比,就是课上幼儿因回答了一个难题,随时全体幼儿拍手表扬,或是有一点小进步,随时贴上红五星鼓励。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这是幼儿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对于幼儿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都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如点头、微笑、亲切的抚摸、拥抱、语言肯定和赞扬等。这种正强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自信,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自然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步,规范行为,养成常规。如,吴沁上课从不发言,偶尔举手教师及时表扬,还选其做小警察管理同伴,第二天一早,他把家里的小乌龟拿来送给教师,对奶奶说:“我上课举手发言了,老师喜欢我,我要听老师的话,以后一直要积极举手。”在教师的鼓励下,吴沁真的成了积极发言的孩子,公开教学时,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

3.2 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爱模仿、易受暗示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利用具体的健康的形象和成功的行为做示范,来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在运用榜样激励时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榜样的选择要健康、形象、具体。榜样的选择是教师为班级幼儿选择学习对象的过程,幼儿能通过现实的感知和教师的介绍理解榜样的真实性、可贵性,我们常选择幼儿身边的同伴或故事中的人、动物,这些榜样的行为积极向上,幼儿经过努力能达成。

(2)榜样的树立要公正、有权威性。班内树立的榜样行为具有模范行为是得到公认的,有目共睹的。榜样树立后,引导幼儿感知和了解,鼓励幼儿产生学习榜样行为的愿望。教师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给予表现优秀行为的幼儿以示公平的充当榜样的机会,激发全班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内的榜样不是完美的,只是对某一行为的认可,从而激励幼儿在这方面争做榜样,激励和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榜样并积极表现榜样行为。

(3)及时对幼儿表现行为作出反应。榜样的行为不仅要在幼儿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动中去。当幼儿的榜样规范行为,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教师给予充分的表扬,使幼儿感到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例如:教师发现在分发铅笔时幼儿总喜欢把好的留给自己的现象,就利用欣赏歌曲“李小多分果果”的活动,使幼儿对李小多有个认识,但没有要求每个幼儿都要做到那样,而是又进行一次分饼干活动,6位组长分饼干,其中有5位把整块的发给别人,碎的留给自己,仍有一位组长把碎的分给别人。我们看着说:“今天我们班上多了五个李小多。”就这样,孩子们在以后的活动中都争做李小多。

经过二年的探索,收效很大,实验班的幼儿管得住、放得开,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控制程度。在需要控制自己的时候管住自己,在不需要控制时则能放松自己,有很强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幼儿的课堂常规、创造性思维水平无明显差异,实验中期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差异更明显,教学常规好,创造性思维水平随之提高。因此,得出结论:建立良好的常规,师幼关系是前提,教师持之以恒是关键,幼儿自我管理是重点。常规确实从自由而来。

猜你喜欢
师幼常规榜样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常规之外
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那些事
破常规 获巧解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