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18-08-13 01:41张兰萍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张兰萍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强调人自身机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其核心任务是培券积极心理品质。本文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课的开设现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原到、模式及相关问题,以期为新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62-01

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数授曾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有成人生。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临床干预覆盖面更大,成长性更强。

1.积极心理品质

指与消极心理相反的、与积极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它是人类的高级潜能,需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证实,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和促使心理疾病的好转,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及个体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内容及培养原则

2.1 内容

经过大量的本土化研究,孟万金等的研究表明,从中小学到大学,积极心理品质由六大维度15项逐步分化为20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分为认知、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六大维度,大学生分为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六个维度。可以看出维度有一致的地方但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在中小学阶段聚合在一起的几项品质到大学阶段就分化为各自独立的多项品质。这一结果可以作为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科学依据。

2.2 培养原则

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U11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为主,兼顾认知传授;以阶段性重点品质培养为主并兼顾其它。

3.培养模式

3.1 课程内容与主题的选择

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主题圈定方式。一方面,可根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阶段性发展任务、日常心理咨询等拟定计划类主题;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访谈及网络调查等形式从学生中选出学生感兴趣及内在需求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例如,团队你我他、阳光校园设想、健康人格漫谈、人际交往、情绪的体验与调控、考前应对策略、放松技术、珍爱生命等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以生活化、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主的原则来确定主题。这样可以体现当今学生的最新心理动向,满足各阶段学生所需,激发其自我完善的内部动机,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3.2 课堂组织形式

主要以小组为载体进行。在第一次课的分组时,若出现混班上课,可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进行随机分组,学生自行选出本组组长、副组长、组名、宣言等,并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情况。之后课堂内外的诸多活动都可以以组为载体开展。做到人人能参与,个个有成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超越、节制等积极心理品质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3.3 课堂环境的创设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出现。在一些实践活动课中作为“观众”或“特邀嘉宾”的角色。其次是心理氛围的构建。倡导和谐、安全、自由、愉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的前提。唯如此,学生们才有畅所欲言、“我秀我乐”的参与冲动。再次是物理空间。若条件允许,可选择有活动桌椅的教室或室外进行,空间的弹性变化与流畅更能提升人际交流的效果。

4.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多是现今课堂不可或缺的,这里仅就适于有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及实践活动课层面作一探讨。

4.1 体验法

“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融入各种教学方法之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合理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经历、亲自感知,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向传递互动教学模式。

4.2 游戏活动法

具体活动可参考户外心理素质拓展的相关主题活动并结合课堂积极品质的阶段性训练内容来进行,地点可在室内也可以延展到室外。如“进化论”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社交智慧、积极主动、乐观及思维力等积极品质;“数数字”游戏对审慎、思维等品质进行银练;“优点轰炸”让学生感受爱及友善、真诚、宽容,继而换发希望与信念等积极个性品质。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众多积极心理品质,更可借助游戏进行行为矫正和塑造。

4.3 资料分享与讨论法

资料内容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励志案例、普通人成长中的成功故事、网络热点新闻等。来源可以是教师,更可以是学生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提供的各种资料。课堂的组织模式:教师说明课堂活动主题→呈现相关资料或鼓励学生附加资料→小组内部讨论→初步达成组内意见→组建临时评审团并说明评判标准→各组代表展示自己成果→公布评审结果→教师引导总结。为避免以往讨论课“形散”至“神散”的低效状态,激发全体参与的热情和团队精神,强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里实行“评审团”打分制。评审团成员由各组推荐1~2名组成,成员实行弹性制,每次讨论课可随机选出,条件是拥有责任心、认真、热情、公正的心理品质。教师可事先设计印制好打分表及打分标准,分发给评审团成员进行现场打分和公布结果,在打分时采取避嫌规则。以上每个环节都可由学生来主持或参与完成,主角是学生,人人有机会。

4.4 自助式教学法

“自助式”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心理自愈的力量,关键是要有人激发这种神奇的潜能,我们要做的是增强他们的积极力量,让这些力量去支撑起学生强大的内心。这种方法的理论前提是广义的课堂,即可以把课堂延展到心理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涛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教育理論与实践,2009(6).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里程碑——全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初中生政治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