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艳
摘要: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体会与感知,对数学算理的理解与促进,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强化,对学习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对合作学习意识的锻铸与凝练,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与积淀。立足于深入运用学具资源教学的角度,试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学具;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54-01
1.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
复习准备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工,形成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可以使学生亲自获得感性的具体材料,为学生学习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
1.1 铺垫性操作
所谓铺垫性操作,是指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而进行的操作。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用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通过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以及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1.2 引入性操作
古语说:“思源于疑”。所谓引入性操作,是指学生在动手中發现出新间题,从而引出新知的操作。它既是一种操作学具的方法,也是一种引入新知的方法。例如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并做好记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2.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
学生理解新知必须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借助表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括出某些规律。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架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不同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愉悦地去学习。
2.1 发散性操作
学生的操作不接受思维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思进行操作,也就是说通过发散性操作可以把学生的内部心理的智力活动,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思维能力。
2.2 验证性操作
所谓验证性操作是指学生用学具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操作。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实质上是一种猜想,而鼓励学生猜想,是当今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猜想、去实践。例如,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试着说一说长方形有哪些特征,以便培养学生观察与猜想的能力。那么学生所说的到底对不对呢?进而,让学生运用手中的长方形和三角板自己想办法进行验证。学生通过测量、对折等方法,检验所提出的假设的正确性,最后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这样学生从提出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初步经历了一次简单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感到科学实验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做,这样就为他今后的猜想与实践打开了理想的大门。
3.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学具
巩固联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用短时间学习较多的书本知识,特别需要及时地不断的巩固,这样才能防止遗忘,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学具,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避免单调的重复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抑制状态所产生的疲劳现象,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 模仿性操作
所谓模仿性操作是指学生仿照学习新知时的操作而进行的操作。模仿性练习是知识巩固中的第一个阶段,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的有效的练习形式。
3.2 应用性操作
所谓应用性操作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操作。这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我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然后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异常浓厚。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具学具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激发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智慧技能。
参考文献:
[1]蔡振华;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年02期.
[2]赵东青;浅析教具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年34期.
[3]陈其荣;例谈数学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