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妹凤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无法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游戏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实施策略
游戏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新兴的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中使用游戏进行教学。教师在使用游戏教学前首先要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当前小学数学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游戏教学过于泛滥
游戏教学法应用过于泛滥,导致教学缺乏实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游戏教学方法,过犹不及,让学生心生厌倦,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师组织调控游戏教学的能力尚待加强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教学,尤其是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一般会表现出活跃的学习情绪,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混乱或教学偏离既定目标的情况,因此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部分教师课堂组织调控能力欠缺,导致游戏教学效果不佳。
二、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选择的游戏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尽量选择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游戏,通过这类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中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选择故事情节更加有趣、更加益智的游戏。
1.借助游戏,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但注意力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灵活多变的游戏适时引入课堂,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置“摸一摸”的小游戏,将课前准备好的数学图形装在一个袋子里,学生蒙上眼睛从袋子里摸出一个图形,并根据所摸图形的特点说出图形的名称。这样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想象力。
2.利用游戏,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游戏在课堂练习环节中的合理利用,既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度的单位换算”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星空大战”这一游戏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电脑键盘的方向键操纵飞船的移动,只有选择了正确答案才能让飞船继续上升。学生兴趣高涨,为了赢得比赛,努力记忆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就被牢牢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快速掌握了长度单位换算的核心内容,而且对于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了一个准确的认知,并能自行进行推算。这样的游戏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依托游戏,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游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发挥学生的潜能,既省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长方体与绘画有机结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先给学生展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再让学生在纸上画出长方体的平面图,之后将平面图剪下来折叠还原成长方体,并涂上喜欢的颜色,看看谁的长方体更漂亮,并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剪、折、涂发现了什么。依托这一游戏,学生发现长方体是由六个面组成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個面相等。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长方体知识的理解,还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综上所述,将游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使用游戏教学时,教师需要合理把握教学与游戏的侧重点,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游戏化。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紧扣教学核心内容合理设计游戏,发挥游戏教学的真正作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宇.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5(6):101-102.
[2]张琪,陈琳.教育游戏发展的思考——从当今网络游戏的火爆谈起[J].教育信息化,2014(17).
(责任编辑:陶 静 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