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博物馆藏清康熙青花殓骨将军罐

2018-08-13 03:57戴小巧
文物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宝相花火葬器形

戴小巧

在明清时期的众多瓷器器形中,有一类盖罐别具特色,盖饰宝珠钮,形如古代将军所戴的宽帽檐笠式头盔,因此被称为将军罐。一般认为,将军罐出现于明代晚期,至清代初年的顺治之时基本定型,康熙年间最为盛行,延续至清末民国仍有烧造,其装饰品种见有青花、五彩、素三彩、粉彩、黄釉、茄皮紫釉、白釉等。将军罐的用途多样,早期多为盛殓骨灰的丧葬之器,其后亦作陈设赏玩之物。福州市博物馆藏一件清康熙纪年青花缠枝宝相花纹将军罐,器身有“清故考王公讳世禄之灵柩”“卒于康熙庚午年四月初十日申时”“龙飞岁在庚午仲夏毂旦立”等刻铭,具有明确的年代和用途信息,是将军罐曾用作殓骨葬具的实物例证。

这件青花将军罐(图一)通高38、口径14.5、底径18厘米。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深腹,平底无釉,附宝珠钮盔帽形盖,子母口,盖径大于口径,盖面弧隆,盖边出檐。胎体洁白坚密,釉面凝厚肥润,釉色白中略泛青,通体以青花装饰,青花呈色灰蓝,盖顶和器腹绘缠枝宝相花纹,粗枝大叶,颈部饰变形蕉叶纹一周,肩部饰曲折纹。器腹正面竖写有刻铭:“清故考王公讳世禄之灵柩,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南海区)人,生于崇祯戊寅年十一月初二日辰时,卒于康熙庚午年四月初十日申时。”(图二)相对应的背面竖书刻铭:“龙飞岁在庚午仲夏毂旦立。”(图三)从器物刻铭来看,墓主王世禄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生于崇祯戊寅年,即崇祯十一年(1638),卒于康熙庚午年四月,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享年52岁,王世禄亡殁的同年仲夏,由其子王龙飞殓葬,并在器腹刻铭,刻铭的年代亦即康熙二十九年。

检视相关资料,福建平潭碗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一类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图四),无论器形,还是装饰,均与馆藏这件青花瓷将军罐相近。平潭碗礁1号沉船的年代确定在康熙中期,这与馆藏将军罐康熙二十九年的纪年刻铭时代相合,两者年代应该相距不远。不过从器物细部特征来看,两者仍有一些差别,如馆藏将军罐的器盖更为平缓,盖面不及碗礁1号出水将军罐突隆;馆藏将军罐的底部为平面砂底,碗礁1号出水将军罐则是二层台足;馆藏将军罐的青花纹饰繁密,缠枝花卉粗枝大叶,碗礁1号出水将军罐的青花纹饰布局更为疏朗,缠枝莲纹的枝叶较为纤细。结合将军罐的器形演变规律,从明末到清初,将军罐的器盖弧度逐渐由平缓向突隆发展。因此,通过器物形制、装饰的综合比对,馆藏将军罐的年代較之碗礁1号出水纹将军罐应该略早,且更符合康熙早期的时代特征,其年代应在康熙早期。

根据“清故考王公讳世禄之灵柩”的刻铭,墓主王世禄于康熙庚午年四月初十亡故,同年仲夏即五月即由其子王龙飞殓葬,可以明确墓主王世禄死后为火葬,这件将军罐是用作盛殓骨灰的葬具。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儒家礼法制度的深刻影响下,“入土为安”的土葬是传统汉人社会的普遍葬式,火葬则被官府和士绅视为违背孝道伦常的异端陋俗,火葬这种葬式一般流行于佛教徒中,与佛教的影响关系密切,馆藏将军罐的青花缠枝宝相花纹即是带有佛教文化因素的装饰纹样。此外,由于贫困或者死于异乡等条件的限制,也会采用火葬殓骨的葬法。据刻铭,墓主王世禄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馆藏殓骨将军罐为福州市博物馆旧藏,其具体来源已不可考,如若出自福州本地,则与其居外并死于异乡而火葬有关。

综上所述,福州市博物馆馆藏这件青花缠枝宝相花纹殓骨将军罐,根据其器形、装饰和刻铭,并与福建平潭碗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同类青花瓷将军罐相综合比对分析,其年代应在清代康熙早期。同时,这件康熙早期青花缠枝宝相花纹殓骨将军罐具有明确的年代和用途信息,为研究将军罐的用途演变和清代火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阮富春)

猜你喜欢
宝相花火葬器形
宝相花纹载体展现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中宝相花纹样的秩序感
宝相花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左右江石器时代水冲石器常见器形介绍
唐代宝相花纹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