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化生童子金耳坠赏析

2018-08-13 03:57邢琪郭俊峰郝素梅
文物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耳坠化生童子

邢琪 郭俊峰 郝素梅

2008年8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卫巷遗址时,发现一处宋代金银器窖藏,出土一罐宋代金银器,共计25件,其中一对化生童子金耳坠工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不失为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两件金耳坠编号分别为H104:5、H104:6。H104:5,装饰部分高2.9、耳环脚高2.7厘米,重3.91克。H104:6,装饰部分高3.2、耳环脚高2.8厘米,重3.8克。这两件金耳坠的主题均为童子脚踩盛开的莲花,手执芭蕉叶,与佛教中记载的化生童子较为相似,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四生篇·会名部》引《涅槃经》云:“依此生死,故有四生:依壳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日胎,假}闰而兴日湿,效然而现日化,众生所摄不过此四也。”Ⅲ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解释说:“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化生就是指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化”与“花”同义,“化生”就是“花生”的意思,佛教中的化生一般就是从莲花中所生。据此我们将其定名为“宋代化生童子金耳坠”,其形制、尺寸大体相同,具体细节略有差别,采用锤揲、錾刻、镂空、掐丝、焊接等工艺打造而成。童子头戴花冠并配有掐丝而成的飘带,脸庞丰润,H104:6的额头略宽于H104:5,神态安详,五官、头发均錾刻而成且额头中心均有一圆圈,用来表示白毫相光;身着交领右衽衣。身前各雕刻有一芭蕉叶,H104:5雕刻精细,叶脉叶纹均清晰可见,H104:6雕刻相对粗糙。童子背后的衣服亦錾刻有衣褶,中心焊接有一长条,长条末端与耳环脚相连接。童子脚踩盛开的莲花,莲花下有一近圆形花托,其脉络清晰。莲花前后各有一朵五瓣形的花朵,雕刻细致入微,近似五角星形。童子腰部两侧各有一掐丝而成的垂带延伸至脚下,通过焊接与身体相连接。

化生童子金耳坠工艺复杂、精湛,为北宋时期金银器加工工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化生童子金耳坠承载着较多的历史信息,其与莲花、芭蕉叶的结合表明莲花、芭蕉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蕴含了人们宜子宜孙的美好愿望,更是宋代佛教走向世俗化的力证之一。

莲与佛教的关系极其密切。自从佛教在印度创立以来,无论僧侣和信徒都赋予莲花以特殊而神圣的意义。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佛教庙宇称为“莲刹”,佛经中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总之,莲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而我国传统莲纹的丰富和发展,也与佛教的传入有很大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广泛传播,莲纹作为佛教的重要装饰纹样也随之兴盛,印度莲纹与本土莲纹相互影响以至完美融合。在南朝时期出现大量的装饰莲瓣纹的碗、盘、盖托、罐、尊等青瓷器就是明显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其后的隋、唐、宋时期,莲纹更是进一步发展,不仅是瓷器,在许多金银器上也都可看见其身影。

莲与佛教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密切,是因为莲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而莲正是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漂亮的莲花,正好与佛教的教义相合,因而在佛教中备受推崇。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宋代化生童子金耳坠正是莲与佛教关系紧密的生动写照。

芭蕉与佛教的联系也较为密切。芭蕉是佛教色彩较为浓厚的一种植物,其树干的假茎由叶鞘互相重迭而成,其叶柄即树干,剥落叶柄即无所谓树干存在,所以并无树干的年轮,也不像树木的实心。由于这一特性,佛经中常以芭蕉的空心象征无常、无我,形容世间虚妄不实。如陈寅恪先生在《禅宗六祖传法渴之分析》中有云“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维摩诘经》也有“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的描述。化生童子手中所执的芭蕉叶也表明了其与佛教的关系较为密切。

化生童子的形象寄托了人们宜子宜孙的愿望。

关于化生的故事在佛教典籍中记载较多。如鹿母夫人化生的故事中说,波罗奈王见到步步生莲的鹿母夫人,十分喜爱,将其娶回官中。后来鹿母夫人怀孕,却只产下一朵莲花,于是遭遣,所生莲花也被弃置在后园水池中。一日,王在池旁宴乐,震动莲花池,池旁有一大珊瑚,珊瑚下正是鹿母夫人所生莲花,其花正发出赤红妙光。并且此花足有五百叶,一叶下有一童男,样貌端正妙好。王于是知道这是鹿母夫人所生,结局皆大歡喜。类似的故事情节也见于佛经《杂宝藏经》中的《莲花夫人缘》与《鹿女夫人缘》,故事都一致描述鹿母夫人所生千叶或五百叶莲花,莲花的每一片叶子下面都有一个小男孩,从侧面反映了古人祈求多子的愿望,可见化生与宜子宜孙二者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唐代的《辇下岁时记》记载:“七夕俗以蜡做婴儿形,浮水中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可见唐代时人们对化生就寄予了“宜子之祥”的美好愿望,化生童子显然已和中国传统的“宜男”、“宜子”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而以童子莲花形象为代表的化生童子金耳坠,自然而然便寄托了人们宜子宜孙的美好愿望。

宋代佛教与世俗生活联系密切。宋代因国运不兴,佛教虽绵延不绝,然而已远远不如隋唐时代弘盛。自此,佛教一改传统形态,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从上层社会的士大夫倾心佛门,到下层民众的民间信仰,佛教基本上融入了中国世俗文化之中。

宋代佛教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名僧结交权贵,参与世俗政治,与官僚、士大夫交往密切,颇有影响;另一方面,佛教与各种世俗事务相混合,如佛教教义中世俗伦理内容增多,如大讲孝道之类,佛教活动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服务等。宋代佛教逐渐从唐以前的贵族式经院佛学开始深入社会生活,自上而下地走向民间,佛教的教义、修行方式逐渐简易化和平民化,“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的景象自此产生。可以说,宋代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的时期,佛教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唐代。而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比较广泛的耳坠与佛教的结合也进一步表明,宋代佛教与世俗生活的融合是非常广泛的。

(责任编辑:李珍萍)

猜你喜欢
耳坠化生童子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熊童子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山童子和一串红
美蓝染色联合放大胃镜技术对不同类型胃黏膜肠化生的诊断作用
马凤琴应用龙血竭胶囊治疗胃黏膜肠化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