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个性的憧憬

2018-08-13 09:47喻中
理论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喻中

〔摘要〕 恩格斯反复强调的“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个历史文件第二章的末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参照马克思的其他文献,这个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由人联合体”,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自由个性”。因此,“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自由个性的憧憬。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自由个性,自由人联合体

〔中图分类号〕A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4-0005-06

一、如何理解“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共产党宣言》对世界和历史的影响力首屈一指。那么,在这个新的时代,如何把握恩格斯所说的“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详后)?如何让《共产党宣言》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思想活力、理论活力?乃是当代社会主义事业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

要理解“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当然应该直接阅读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这是基础,也是根本。但是,仅仅止步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并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共产党宣言》。让我们回到1871年,在《共产党宣言》问世23年之际,由于准备出版新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当时的《人民国家报》编辑部,特别是李卜克内西,请求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该版《共产党宣言》写一篇新的序言。〔1 〕728马克思在致李卜克内西的信中明确强调:“《共产党宣言》如果不加新的序言,当然不能出版。我同恩格斯将竭力做些这方面的准备。” 〔1 〕209马克思的这个态度意味着,“加新的序言”是重新出版《共产党宣言》的前提条件。“加新的序言”的实质,就是要借助于新序言这种方式、这个途径、这一载体,对《共产党宣言》作出新的解释,从而着眼于新的时代,为1848年诞生的《共产党宣言》赋予新的思想内涵。正是通過马克思恩格斯“竭力”做出的“准备”,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这篇序言指出:“《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下次再版时也许能加上一篇论述1847年到现在这段时期的导言。这次再版太仓促了,我们来不及做这件工作。” 〔2 〕6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值得深思。这个论断表明,早在1871年之际,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经进入历史,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存在,即使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不可能改变这个历史性的存在。但是,以“导言”或“序言”的方式,为历史性的文本重新赋予意义,让历史性的文本与时俱进,既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完全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在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为1848年形成的“历史文件”写下了七篇序言: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之后,还有1882年的俄文版序言、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1888年的英文版序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1892年的波兰文版序言,以及1893年的意大利文版序言。其中,只有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与1882年的俄文版序言,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署名的。由于马克思在1883年的辞世,此后的五篇序言都是由恩格斯单独署名。

《共产党宣言》的“序言创作史”表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与它的七篇序言是一个整体,七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推动《共产党宣言》自我更新、自主生长、不断发展的基本方式。如果认真对待马克思提出的要求——“如果不加新的序言,当然不能出版”,那么,对“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的理解,既要根据1848年首次发表的“历史文件”,又要参照数十年间渐次生成的七篇序言,与此同时,还要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因为《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相互关联,是一个不能分割开来的有机整体。根据这样的原则与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多个彼此交织的思想线索,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它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2 〕9这是恩格斯第一次直接阐述“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据此,“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结为:经济生产决定政治与精神,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前提条件。

五年之后,《共产党宣言》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更加明确地提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2 〕14这是恩格斯第二次正面阐述“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段话的核心观点与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的核心观点几乎完全一样,特别是最后提出的那个论断——“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可以理解为恩格斯在两篇序言中反复致意的未来目标。

那么,“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要回答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回到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正是在这个“历史文件”的第二章的最末一句,提供了关于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 〕53据此,值得期待、必须追求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条件,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结果。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这个构想可以理解为“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对于这个“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晚年的恩格斯再次进行了确认。那是1894年1月3日,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1894年3月起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找一段题辞,用极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但丁曾经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在1894 年1月9日的回信中寫道:“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寻找一行您所要求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意大利刊物《社会评论》第35页)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用不多几个字来表述未来新时代的思想,同时既不堕入空想社会主义又不流于空泛辞藻,这个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 〔3 〕189恩格斯的这个回复表明,只有《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能够帮助恩格斯完成这个“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恩格斯的这个回复同时也表明,在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理论检验、特别是实践检验之后,只有这句话能够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由于恩格斯在1895年的辞世,恩格斯在辞世前一年(1894年)做出的这个回复,可以看作是恩格斯关于“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之“晚年定论”。这样的“晚年定论”再次证明,恩格斯摘出的这句话,足以代表“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在此,还应当再次提到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这篇序言专门提到《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2 〕5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了值得索解的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就是指:“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2 〕52-53在1872年的马克思恩格斯看来,1848年提出的这些“革命措施”不必拘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措施”完全应当有“不同的写法”。另一方面,《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按照恩格斯反复的阐述与确认,这个完全正确的一般原理可以概括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把以上分述的思想线索结合起来,可以发现,“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这个历史文件第二章的末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如何概括“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如果我们把《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末句当作“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那么,如何概括这个基本思想?能否把这个基本思想提炼成为一个简洁的概念?

显而易见,在第二章末句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主要包含了三个要素。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联合体”,这是人与人组成的集体、群体、社会。取代“旧社会”的“联合体”,其实就是一个新社会。因此,联合体就是社会本身。第二个要素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新的社会(联合体)里,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现实。新的社会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的社会。第三个要素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一个结果。从理论层面上说,“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还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偏重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偏重于强调整体、群体、集体的发展。虽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未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强调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由自由发展的人组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旧社会的替代物。

如何进一步概括“由自由发展的人组成的社会”?在1867年的《资本论》中,马克思说:“让我们换一个角度,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共同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的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4 〕96马克思在此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可以解释“由自由发展的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打通《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因此,我们可以用“自由人联合体”这个概念,来概括“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我们可以用“自由人联合体”这个概念,来概括“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但是,这仅仅是概括“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参照马克思的其他著作,进一步概括“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有一个宏观的分段,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庭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 〔5 〕104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区分了人类社会的三種形态:第一种社会形态是“最初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的核心与实质是“人的依赖关系”或人的依赖性。第二种社会形态的核心与实质是“物的依赖性”。第三种社会形态的核心与实质是“自由个性”。马克思在此所说的“自由个性”,可以看作是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断的高度概括。因此,“由自由发展的人组成的社会”完全可以概括为自由个性社会。

在自由个性社会形成之前,在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中,有两个必经的环节与阶梯,那就是“人的依赖性”与“物的依赖性”。就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还进一步区分了它们分别对应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他说:“如果考察的是产生不发达的交换、交换价值和货币制度的那种社会关系,或者有这种制度的不发展程度与之相适应的那种社会关系,那么一开始就很清楚,虽然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等等,或作为种姓成员等等,或属于某个等级等等。在货币关系中,在发达的交换制度中(而这种表面现象使民主主义受到迷惑),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一切人身纽带至少都表现为人的关系);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这种独立一般只不过是幻想,确切些说,可叫作——在彼此关系冷漠的意义上——彼此漠不关心)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但是,只有在那些不考虑个人互相接触的条件即不考虑生存条件的人看来(而这些条件又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它们尽管由社会产生出来,却表现为自然条件,即不受个人控制的条件),各个人才显得是这样的。” 〔5 〕110

马克思在此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第一种社会关系的特征是不发达的交换,尤其是不发达的货币制度。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个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身份关系,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就是具有某种身份的个人,譬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身份或等级都是个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约束条件。这样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人的依赖性”,与这种社会关系对应的社会形态,同时包括了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虽然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与巨大的跨越,但是,两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共性:人的依赖性,一个人在身份上依赖于另一个人。马克思所说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此处的“人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人的依赖性”关系或“人的依赖关系”。

第二种社会关系的特征是发达的交换制度,尤其是发达的货币制度。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货币是“社会的抵押品”。〔5 〕107从社会意义来看,货币更是一种抹去身份、销蚀血统的媒介与装置。发达的货币制度,其实是对血统差别、教育差别、身份差别的排斥,尤其是对“人的依赖纽带”的排斥。货币制度越发达,“人的依赖性”就越稀薄。然而,“人的依赖性”弱化之后,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由地互相交往,并在这种自由交往中互相交换。在马克思看来,在发达的货币制度下,人的自由与独立只不过是“看起来似乎独立”而已。在发达的货币制度下,人的自由与独立依然仅仅是一种幻想。因为,人的生存条件是一个根本无法躲开、不能回避的硬约束,这种硬约束的实质就是“物的依赖性”。

因此,两种社会关系既代表了两种社会形态,其实也代表了两种场合,“在前一场合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在后一场合则在发达的形态上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限制。(因为单个人不能摆脱自己的人的规定性,但可以克服和控制外部关系,所以在第二个场合他看起来享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对这种外部关系或这些条件的进一步考察表明,属于一个阶级等等的各个人作为全体来说如果不消灭这些关系或条件,就不能克服它们。个别人偶尔能战胜它们;受它们控制的大量人却不能,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表明,各个人从属于而且必然从属于它们。)”进一步看,“这些外部关系决不是‘依赖关系的消除,它们只是使这种关系变成普遍的形式;不如说它们为人的依赖关系造成普遍的基础。个人在这里也只是作为一定的个人互相发生关系,这种与人的依赖关系相对应的物的依赖关系也表现出这样的情形(物的依赖关系无非是与外表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这些个人本身相对立而独立化的、他们互相间的生产关系):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 〔5 〕110-111

马克思的这段话进一步辨析了“人的依赖性”与“物的依赖性”之间的不同:“人的依赖性”是个人依赖于他人,个人受他人的限制;“物的依赖性”是个人依赖于物,个人受物的限制。虽然在“物的依赖性”场合下,人似乎显得更自由,但是,决不意味着“依赖关系”的消除。因为,人不仅对物产生依赖,受到物的统治,他们还受到“观念”的统治。马克思在此所说的“观念”,其实是物质关系的理论表达,甚至可以概括为商品拜物教。正如卢卡奇所见,“我们必须明白,商品拜物教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 〔6 〕144概而言之,无论是在哪种场合下,只要依赖关系没有消除,自由个性都是无从实现的。只有首先摆脱“人的依赖性”,进而摆脱“物的依赖性”,才可能走向“自由个性”的阶段。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批评了一种关于自由个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关系当然只能表现在观念中,因此哲学家们认为新时代的特征就是新时代受观念统治,从而把推翻这种观念统治同创造自由个性看成一回事。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更容易犯这种错误,因为上述关系的统治(上述物的依赖关系,不用说,又会转变为摆脱一切幻想的、一定的、人的依赖关系)在个人本身的意识中表现为观念的统治,而关于这种观念的永恒性即上述物的依赖关系的永恒性的信念,统治阶级自然会千方百计地来加强、扶植和灌输。” 〔5 〕11在马克思看来,对自由个性的追求,不能指望推翻观念的统治,这是无济于事的。且不说统治阶级会加强这样的观念,更加根本的原因在于,观念本身根源于实质性的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依赖关系。因此,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只能通过对“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的消除来实现。

如果打通《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资本论》与《共产党宣言》,就可以发现,《经济学手稿》中的“自由个性”在社会形态上体现为《资本论》中的“自由人联合体”,按照《共产党宣言》,“自由人联合体”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换言之,可以用“自由个性”来概括“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种概括的理论意义,在于推动这个“历史文件”与时俱进。那么,这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三、自由个性能否作为《共产党宣言》第八篇序言的关键词

众所周知,恩格斯在1893年为《共产党宣言》写下的第七篇序言,是《共产党宣言》序言创作史上的绝响。在恩格斯之后,《共产党宣言》再无新的序言。在《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年以后的今天,理解、研究《共产党宣言》的最好方式,推动《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的最好方式,建构《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血肉联系的最好方式,就是为《共产党宣言》重新拟写一篇序言。事实上,如前所述,早在1871年,马克思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共产党宣言》重新出版之际,一定要加上新的序言。马克思表达这个观点的时候,距离《共产党宣言》的初次出版,其实只有23年。在马克思诞生200年之际,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之际,是否可以为这篇历久弥新的“历史文件”拟写一篇2018年序言,以之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第八篇序言?

回答是肯定的,甚至要用更加肯定的“必须”来回答。在1883年马克思辞世之后,特别是在1895年恩格斯辞世之后,马克思恩格斯耳闻目睹的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全面而深刻的变迁。一个显而易见的变迁轨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资本主义国家尽管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但是,美国的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自由的市场经济,法国的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德国的资本主义偏重于社会公平的市场经济,瑞典的资本主义偏重于福利的市场经济,日本的资本主义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等等。除此之外,其他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资本主义还有很多。与此同时,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样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与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全面展开,更需要从17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汲取思想资源、理论资源。

那么,對于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来说,17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蕴含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理论资源到底是什么?对此,我们只能再次重述恩格斯在1894年挑选出来的论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反复重现的论断,也在本文中反复重现,它就像一首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执拗低音”,又像一幅美术作品的底色,实为《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精髓,称它为《共产党宣言》永不过时的“不败金身”也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倘若参考恩格斯在多篇文献中的阐释,特别是结合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的论断,《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神髓还可以提炼成为一个更加简洁的论断:从阶级斗争到自由个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共产党宣言》的时代,并由此上溯到氏族终结、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时代,阶级和阶级斗争确实贯穿了历史的全过程。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存在着“封建主和臣仆”之间、“地主和农奴”之间的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亦即“物的依赖性”盛行的阶段,存在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异与阶级斗争,这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环境,也是《共产党宣言》的创作背景,因此,《共产党宣言》中的大量篇幅,都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映。《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有力量?是因为它彻底地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的社会现实:阶级差别与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在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并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与政治影响,也是因为它能够反映20世纪初期的中国现实:与民族矛盾相交织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开始了持续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按照中国宪法序言的规定,“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尽管如此,对抗性的“阶级人”毕竟趋于淡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爱国者”毕竟在逐渐凸显,可以说是“此起而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曾经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开始迅速而坚定地转向追求“自由个性”的社会。如果说,从阶级斗争到自由个性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指向、基本方向,更具体地说,从19世纪中后期的阶级斗争抵达未来的自由个性是《共产党宣言》构想的基本轨迹,那么,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阶段、环节、时代已经基本走过,现在已经走在寻求自由个性的新阶段、新环节、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要为《共产党宣言》拟写一篇新的序言,那么,新序言的关键词就应当是自由个性。如果说,阶级斗争是“人的依赖性”时代、“物的依赖性”时代的产物,那么,自由个性就是人摆脱了对“人的依赖性”、对“物的依赖性”之后的状态。如果说,阶级斗争对应的社会形态主要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么,自由个性对应的社会形态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但是,如前所述,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序言、1888年序言中已经反复说过,《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主要属于马克思。我们可以说,这是恩格斯的自谦之辞,但同时也可以说,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产生了更大的主导作用。然而,正是在马克思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阐释、深化、拓展。特别是1857年至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虽然它在标题上显示为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为《资本论》的创作进行准备的手稿。但是,在这部著作中,明显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深化。特别是其中提出的自由个性概念,其实就是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断的高度概括。

由此,我们可以反过来解释自由个性的含义——所谓自由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更通俗地说,自由个性既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更追求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就是自由个性的憧憬,也是《共产党宣言》在新时代应当凸显出来的核心思想。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自由个性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一方面,“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1 〕108-109。这就是说,自由个性的实现,首先取决于个人能力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7 〕33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关系,而这种个人间的关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 〔7 〕516按照这段论述,个人能够自由发展的社会,就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它的初级阶段。这样的社会其实就是自由个性社会。自由个性社会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个人间的关系。这就是说,自由个性的实现,取决于特定的“经济前提”,“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特定生产力基础上的“共同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个性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它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或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它需要一定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物质生活条件是经济,共同生活方式是政治。从这个角度上说,自由个性是特定经济条件与特定政治条件的产物。在自由个性这个看上去相对抽象的海面冰山之下,其实还隐藏着一个以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为主体的巨大底座。

自由个性作为《共产党宣言》在新时代应当突显出来的基本思想与核心思想,其实主要是一个概念与理念。如何运用自由个性这个概念与理念,如何对这个概念与理念进行制度化的表达与建构,使之转化成为物质力量,尤其是,使之转化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属于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8 〕 但是,根据新时代的新格局,以自由个性解释《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与时代意义,应当是恰当的。现在,如果以自由个性作为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再拟写一篇新的序言,大概不会过度偏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喻 中.自由个性的制度表达〔J〕.探索,2005(2).

责任编辑 吕晓斌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思考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