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齐国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意义何在?其基本特点怎样?探究性课如何筛选?又如何实施?笔者粗略地谈谈对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几点看法。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意义?
第一,探索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第二,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能力。
第三,探究性学习是连结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生要一年要有80万字的阅读量,这对一天有八小时左右在校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如学习《我的小传》,本文是茅盾30岁前的经历,侧重写作者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和文学上的成果,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茅盾,在布置作业时,设置一个问题,“走近茅盾”,要求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配合,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然后形成一份书面材料(对茅盾的认识或感悟等),这种探究性学习更深一层地认识了茅盾,补充了学生知识的不足。
第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展,有新创造。
2.重应用。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解决。
3.重体验。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知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教学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而现代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直接参与体验。
4.重全体参与。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三、筛选探究性课题的方法
要使探究性学习顺利进行,首要的工作是课题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
1.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探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易操作,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2.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探究性课题的筛选,需顾及到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探究性学习增加一定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
四、探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结构:问题——探索——质疑——练习。
教学程序:提出问题,激发诱趣—师生共同参与探索—引导学习,归纳概括—质疑问题,答疑解惑—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这种教学程序,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1.铺设背景知识。在研究型课题的实践中,应力求形式多样,尝试建立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模式,避免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或者学生散兵游勇,各自为政,因此,不应是教师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识记,也不应是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由。在课题提出之前,教師的职责是就某一问题创设情境,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索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为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角度、形成做准备。
2.学生提出课题。在创设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课题。这一步骤是语文探究性学习课题筛选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要加以指导,如指导课题的范围和角度,有没有创新性等,将课题剖成几个小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择符合学生个性的研究性课题,在思考和拟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商榷,尊重其个性,发挥其自主性。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鼓励。同时,教师还应解决有关探究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以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圆满筛选出探究性课题。
3.教师归类反馈。学生完成了自己探究性课题后,教师必须一一过目,仔细研究,认真推敲,进行整理工作,如范围太大的课题应缩小视角,缺乏创意的课题转换视角,空泛浮夸的课题应果断删除。最后,教师将审视过的探究性课题落实反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