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逻辑问题探讨

2018-08-11 11:01白萨日娜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探究

白萨日娜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应用逻辑性思维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利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音乐教学目的的有效实现。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用逻辑性思维,需要进行逻辑目的的确立,理顺教学的逻辑性思路,避免教学中出现逻辑问题。本文就逻辑性思维与音乐教学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指出音乐教学中的逻辑问题,为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关键词】音乐教学 逻辑问题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52-02

不管是哪种事物,都有其内在逻辑,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其实际教学本身就有着很强的逻辑性,需要有清晰概念进行教学判断、教学推理与教学演绎,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学生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养。本文就对音乐教学中逻辑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音乐教学的逻辑问题。

一、逻辑性思维与音乐教学分析

音乐是学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有着十分鲜明的教学特点,长期发展以来,对音乐教学学科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多方面讨论,注重教师的逻辑性教学思维,解决音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教师应用逻辑性思维进行教学,需要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继而完成教学目标。在音乐实际教学中,应用逻辑性思维需要确定正确的逻辑目的,也就是教学总体目的与教学阶段目的,是逻辑性教学的关键内容,也是逻辑教学中的重要思路,在邏辑性教学思维保障下教学各个环节都能顺利展开。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分阶段实施,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当做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实现知识的积累。教学的阶段性目的主要是在完成教学总体目的的基础上,包括了学年目的、学期目的以及课时目的。教师利用逻辑性教学思维,在教学环节中进行有效渗透,指导教学总目的的实现。

在音乐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逻辑问题,逻辑性强的教学是一种结构上与形式上的整体感受,除了知识本身以外还有学生认知能力的养成,若是教学缺乏的逻辑性,教学就会将一些碎片式的知识内容进行肢解,使得教学知识内容变得更加无序。其实,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堂分非逻辑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下文就对音乐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音乐教学避免逻辑问题的策略。

二、音乐教学中的逻辑问题分析

(一)对音乐规律的回避

在音乐自身条件的限制下,音乐教学常会以具象思维方式进行音乐教学与龄听,这样一来就出现一种对音乐规律回避的现象。音乐本身就是声音的运动形式,其可以通过模仿或者是模拟一些声音、动作特征的客观事物,能引发人的一种情感活动,并不是具体的事物造型。具体来说,音乐可以模仿水流的声音,但是无法描绘高山。像音乐作品《高山流水》,其中蕴藏的深刻故事内涵,子期是伯牙琴声的知音,指的是音乐中伯牙与子期通过音乐感受到彼此的心灵,并非音乐中的高山与流水。在这一音乐实际欣赏中,教师会先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动态,聆听与体会音乐内涵。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会采用一些具象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其实在音乐作品欣赏中并不需要借助某个具象事物或者是故事,音乐本身就无法像美术与文学一样可以有具象内容投影。

比如,在《鹅妈妈》的“瓷偶女皇”课例教学中,教师会先在屏幕上展示出三个选项,分别是“仙境般的花园”、“美女与野兽”、“瓷偶女皇”,随后再播放音乐,学生在聆听之后选择出曲子相对应名字的正确选项,并说出理由。有的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实施中,会随机挑选三个学生进行回答,教师也未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是进行简单的引导,教师通过音乐选择来取定主题,三个选项本身都有着一定童话色彩,无论学生选择哪一选项,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正确答案却只有一个,若是学生疑问为何其他两个选项是错误,教师可能认为没必要解释或者是很难解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缺乏逻辑的表现。在这个教学中学生很可能会建立出对音乐作品的错误认知,将音乐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学生的疑问也没有得到解答,给音乐教学的实际开展效率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还有的音乐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小学中导入启发性环节,对教学内容与目的进行会直接交代,过分追求教学环节新颖性与多样性,将音乐中一些要素指定为某个明确的场景和形象,这种利用美术化与文学化的方式进行音乐席上是不合适的。

(二)与教学目标的偏离

在音乐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添重难点知识教学的趣味性,会利用游戏形式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继而保证学生在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充分掌握,充分体验音乐的学习乐趣。然而在音乐实际教学中,若是游戏教学活动被过分应用,对教学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给教学产生极大地负面影响。

比如,在《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欣赏中,教师会将内容分为四个主要段落教学,将每一段落单独播放让学生聆听,并在四个乐句中标上序号,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手伸高、打乱顺序”,进行音乐的随机播放,使得学生辨识播放的是哪一段。这种打乱顺序、考察辨别能力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并不适用,在音乐教学中,这种作品的片断排序方式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一设计教学目标设计中,需要学生熟悉乐趣,通过打乱乐章顺序,让学生说出正确序号,这样的教学就变成没有目的的游戏,与实际教学目标相偏离。有的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游戏性活动比较多,而在游戏应用中,并非每个游戏都有着一定音乐教育意义。音乐教学本身的目标是对游戏的渗透,用游戏进行音乐学习,并不是用音乐做游戏。

(三)对真实知识的忽视

在音乐实际教学中,需要向学生传递一定音乐知识,除了基本的事实、概念与理论外,还有相互之间的结构与逻辑关系。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能会对音乐知识进行过分包装,与音乐知识的实际规律性相悖,导致音乐教学逻辑的缺失,忽视了真实的知识。

比如,在《打麦号子》的教学中,“打麦”是指在麦子收割后,麦子被放在庭院中,劳动妇女们使用一种工具去打带壳的麦子,直到麦壳脱落,这一动作还是有着一定幅度和强度的,劳动妇女都是边打麦边喊口号。在这一音乐作品教学中,突出鲜明的号子特征,其作为一个符号传承了打麦号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到号子在劳动中歌唱的愉悦与热情,初步感知号子的演唱形式,感受号子的特征与其独特风格,但其实劳作只是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教师将劳动过分报装成为积极向上的行为,对劳动进行主观“美化”,忽视对真实音乐知识的传递,这种现象也是一种逻辑缺乏的表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原始号子联系到号子的创作,由于劳动场景出发去寻找艺术性的表演,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文化符号与真实知识内容。

(四)对认知高度的缺乏

在音乐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实现一定层次性,不管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传授,还是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都需要与教学过程事实与教学方法联系在一起,音乐教学安排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不能过于肤浅造成学生认知无法实现。

还是以“打麦号子”为例,站在“劳动号子”角度进行“民族精神”的推出是需要层层铺设与努力的,并不是像有的课例展示出来那样苍白的。就学生而言,这些经过加工过、包装过度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实际认知是比较牵强的,不符合实際教学的规律。真实的知识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基础,只有真实知识的存在前提下,这样学生才能深入思考,充分体悟音乐文化。有的教师只是通过音乐教学中一些思想教育的语言,实现对学生音乐文化内涵的培养的,在实际音乐视频的观看、学生演唱以及教师总结之间并没有逻辑性的联系,学生很难体会到“劳动妇女在打麦时的艰辛”,更不用说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内容的传递与营造还是需要教师进行层层铺垫与引导,使得学生深入理解人文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高度。在实际音乐文化内涵的传递中,需要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播放一些劳动场景的影像资料,进行层层铺垫,逐渐渗透,建立出一定生活环境、生存需的场景认知,继而体验到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感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高度。按照不同符号意义,进行相关逻辑与规律的探究,解决音乐教学中的逻辑不清的问题,提高音乐教学中学生的认知高度,给音乐教学中逻辑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总结

总而言之,音乐本身就有着而一定复杂性,结合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功能进行有效梳理,总结出不同音乐类型、音乐形式。按照不同符号意义的教学,寻找音乐艺术的逻辑与规律,教师能利用这写逻辑与规律,进行不同符号意义的寻找。教师按照这些逻辑与规律方式,进行真实知识的有效传授,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使得教师能深入思考、实践与反思,增强音乐教学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1]冯巍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9-13.

[2]陈鹊虹.音乐教学中即兴活动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歌海,2015(05):83-86.

[3]徐金阳.方法、逻辑与概念——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话语系统的构建[J].人民音乐,2014(01):54-57.

[4]张俊.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初探[J].大众文艺,2011(14):274-276.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