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方法

2018-08-11 11:01刘宝双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新课改教学方法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近年来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对于《品德与生活》也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引起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为此,本文将对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更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相关策略,希望对这门课程的开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 品德与生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39-01

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其中《品德与生活》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更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小学《品德与生活》也有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必然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怎样更有效的完善当前《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此门课程的积极作用,也逐渐成为了广大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教学质量和效果往往和教学手段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的流程是:教师将课堂教学的主题进行提出,向学生传达有关知识点,同时还需要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解释,并要求学生对课堂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1]。此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对知识进行被动接受,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也将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行为也变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同时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也将受到一定限制。

(二)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缺乏联系

《品德与生活》和小学生的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做到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有效连接,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课本中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没有将知识和生活中的联系进行关注,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进行深入的掌握。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但是没有对实践进行关注。《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更关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也应该适当开展课外实践,但是由于教师对实践的忽视,使得课外实践活动无法有效进行,这也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2]。

(三)没有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关注

在当前《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只是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传授,试图向学生传达更为健康的思想价值理念,不能正确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位置,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新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生活》不仅和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还关乎着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但是受到传统教学影响比较深远,学生只能被动对知识进行接受,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式的创新对策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全面发挥《品德与生活》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广大小学任课教师更需要对当前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全面提升和改进当前教学方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不断完善和推进的背景下,开展素质教育,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也逐渐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基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在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地位,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在此环节中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學习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二)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教师讲课中更倾向于灌输式教学,教师俨然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被动使得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广大教师更应该积极转变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适当采用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法等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提升[4]。

(三)强化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德与生活》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所以教师更需要加强对实际生活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联系,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性得到提高的同时,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比如,在对《我们一起迎新年》这节课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家里过年的情景,并回忆过年时的风俗习惯,当学生讲到贴春联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阐述春联的来历和相关的故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还能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对知识的讲述,学生的感受不够直观,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5]。所以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适当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或视频,在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的同时,也将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基础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与综合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难以满足新课改的教育要求。针对这种问题广大教师只有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连接,才能更有效的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颖慧.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16,73(11):265-266.

[2]史英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3,64(47):133.

[3]张向军.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教师,2015,24(18):65.

[4]王丽华.走近孩子的心灵——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75(16):270-270,271.

[5]赵振宇.浅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97(32):89-89.

作者简介:

刘宝双,男,1959.8,专科,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学校;研究方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新课改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