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玲 刘志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必须注意电教媒体使用的适时性,媒体展示的机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只有适时的选用电教媒体,方可打造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使用 电教媒体 把握 时机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22-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有些教师却依赖电教媒体使之泛滥。如:出示学习目标、生字、词语、句子、段落等等都用电脑,愚以为有些完全没有必要,甚至影响老师教学的效果,况且这样以来书本、老师起什么作用呢?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适时使用电教媒体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根据教学环节,创造时机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利用电教媒体把事物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
电教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如能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 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页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 ③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 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根据思维特征,捕捉时机
启发式教育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电教媒体的使用时机上。学生想问题,会出现一时想不出的情况,使用电教媒体会收到使学生思想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会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关键句子。此时使用电教手段,演示翠鸟叼鱼的情景,学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这里电教手段独特优势使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运用的适时性不容忽视,精心安排电教媒体使用的时机,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教媒体生动多样,用它作为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優越性。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巧妙地设计、精心地制作,并致力于灵活运用电教手段,一定会收到独特而又创新的效果,以达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呈现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