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探究

2018-08-11 09:09常二框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

常二框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尤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维护维修及软件安装维护等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要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性能、理解主要部件组成原理及其作用、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安装、使用优化,以及日常维护与维修,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及全面素质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组装与维护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15-02

目前,计算机在家庭、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脑发生故障,电脑硬件出现故障、病毒的侵入、文件的丢失、系统的瘫痪等,可能导致整个公司、企业的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因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正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课程。中职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主要教学计算机各部件的性能、分类和工作原理,硬件的结构、作用,软件的组装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进行计算机组装和常见故障分析及其诊断方法.常用軟件的使用,系统安装与恢复等。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所选教材内容滞后,与现实脱节。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而中职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会使用多年,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与现代技术严重脱节。不能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不能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教材内容的滞后,导致学生所学习的基础与当今社会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不一,学生无法接触到先端的计算机组装维修的相关知识,这样的现象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极其不利,让学生难以做到学有所用。极大地降低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环节薄弱。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理论重于时间的基础上,因此现实教学中,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想脱节,实践环节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因此实践环节较理论环节相比较为薄弱。因此造成了学生们空有“纸上谈兵”的热情,却没有真实的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的技术。

3.教学方式落后,实训设施设备较差,实践环节缺乏。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利用黑板、投影仪等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的板书和演示,学生做好笔记,模仿教师操作。对于自控力不强、个性鲜明的中职生来说课堂吸引力不大。教学资源缺乏,计算机硬件安装与维护这门课程的教学设备与资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计算机安装与维护教师的一个大问题,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大多拘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份额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无法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教材建设,精心选择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选择教材时应考虑该教材是否适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了避免与现实脱节,要尽量选择较新出版的、内容相对前沿和可操作性强的教材。为了做到与时俱进,可通过网络和相关专业期刊等途径,了解本领域发展最新情况,熟悉当前市场的各个计算机配件的流行产品和软硬件发展技术,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调整、更新,使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做到教材的知识性、应用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从而满足学生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最新技能的掌握。

2.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加强模块化教学。(1)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结合。将传统的理论为主的教学变为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任务,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将教材内容划分为4个课程模块,分别是“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测试”和“系统维护”,设计与实践相对应的4个教学项目。(2)小组协作与分层教学结合。教师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好生带差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让知识掌握相对好的学生辅导差的学生,以好生带差生,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3)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加大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微机故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制定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修技术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课程教学上,可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课程的教学需求,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4.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硬件组装和维护思维模式。首先应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开关机习惯,但即使如此电脑在硬件部分出现的故障还是非常多,也非常复杂。“确定故障——找出故障原因——排除故障”是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的常规思维模式。计算机发生故障,我们首先关心的是产生故障的原因。因此,首先要从软件和硬件两大方面原因入手分析,判断它是由软件方面引起还是硬件方面引起的故障,而且要从内到外分析故障原因,从主机外面的设备和线路分析,再到主机箱里面的硬件去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先从简单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再从复杂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这些思维分析逻辑会让我们少走几步弯路,能快速并准确地找到故障原因所在之处。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机制,增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改革考核评价模式,提高综合能力,在考核时,应侧重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考核内容必须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新要求,涉及该职业岗位技术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可进行专项技术或综合技术要求考核,为学生观念的更新、继续学习的方向、职业定位和选择提供保障。实现“双证”或“多证”毕业,突出操作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训练,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正.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06).

[2]张志勇.浅谈计算机软件、硬件维护与故障排除[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10).

[3]李占宣.浅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1,(08).

猜你喜欢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浅议中职计算机教学“准、精、特、趣”的四大追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