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英
【摘 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并且要求其历史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自学能力、读图和用图能力、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历史空间想象能力等历史综合能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记笔记;纵横分析能力
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靠教师传授,二是靠自学。对于众多的学科,每天用于每个学科的学习时间很少,仅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他们自学,让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历史能力?
一、加强课前预习引导,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对历史知识的初步了解,也是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在学习《戊戌变法》时问,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图,叫学生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危害。否则,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有效做好课堂笔记,增强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反复曲折,学生如果盲目阅读,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我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A.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B.1640年召开议会(革命爆发)→C.1642年内战开始→D.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E.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F.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G.1688年宫廷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笔记纲要如果做好了,学生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把握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
如:中外历史上改革变法事件比较多。有关联的改革像商鞅变法、大化改新是中日两国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均改变了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这是相似之处。学生了解了它们的相似,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些学习改革措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
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语文课本中的 《草地的晚餐》、《老山界》、《七根火柴》这几篇文章,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这几篇文章中所发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地理课上的地图知识、政治课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等,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其为历史教学服务,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注重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
在学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哪一个朝代,举凡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安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还有: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治国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例如:像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落个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则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在教学中,我通过引用这一反一正的史实,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联系到今天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拥护。这一事实更加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再如:我在讲课中,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方针。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台湾问题、印巴争端等等,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学习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近几年教师工作所积累的这些点滴经验,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