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探微

2018-08-11 10:07李娜
西部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

摘要:回顾梳理建国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历史,推进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须从“清本思源,保护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文化自觉,培养群众感性素养”“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推进舞蹈传播,构建命运共同体”四个方向着力。目前应具体做好保护传统文化,提升大众艺术素养,创作国际化经典作品,进行精准传播,加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等项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舞蹈;精准传播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47-02

进化论指出,生物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由此可见,人类的文化艺术发展,也是在生存竞争中体验、感悟、总结,由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更迭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大浪淘沙而逐渐积累、流传、变化在不断创新中获得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作为人类精神隐秘世界的再现符號,表达着自我、审视着自我、超越着自我、重塑着自我。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就像站在历史事变的风口浪尖用敏感的触角捕捉社会的变革。

一、建国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情况梳理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56个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活劳作等等。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舞,最初是各地域长期散落式自由发展,直到1949年建国后,国家组织大量艺术家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田野采风、调研后,加以艺术语言的转换、归理,最后形成舞台艺术得以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体现、传播。如:贾作光先生深入内蒙古草原对牧民的风俗传统、宗教信仰、体态语汇进行深入研究剖析,编创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舞蹈《牧马舞》《鄂伦春》等。就这样,多代教育家、艺术家将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学院派教学体系建构,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梳理出汉族、藏族、蒙族、维族、朝鲜族五大舞种体系及其他多个小舞种,并得以一代代传播发展至今。后期经过潘志涛、马跃、张继刚、高度等无数艺术家的创作、教学、发展创新,涌现出一批批优良的“传世之作”,如《奔腾》《一个扭秧歌的人》《孔雀舞》等。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国门打开,人们的视野开阔了,“西方现代舞”“街舞”等外来舞蹈文化陆续传入,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又有了新的触点和空间,被注入了新的血液。如舞蹈《新阿里郎》就是传统朝鲜族舞蹈与日韩街舞元素融合的结果,反映着那个时期青年人对青春动感舞蹈的喜爱。这些外来的新鲜元素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冲击不仅是西方现代舞或其他舞种编舞技法的融合、创作理念的尝试,更为中国舞蹈家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长期以来的创作、表演、教学注入了新基因,给进行新探索、开始新思考提供了契机。

当经历中西方思维碰撞后,在具有现代舞理念、元素的民族民间舞大行其道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舞蹈工作者开始审视和反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如何提纯?民族个性如何凸显?舞蹈思想如何表达?动作语汇如何传播?因此,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思路再次回归“原生态”的基点。创作者需要挖掘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精髓,来讲好中国故事。

二、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探微

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娱乐方式更加多元,群众视野更加开阔,观众的口味更加苛刻的情况下,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也更应该多元、时尚。

(一)清本思源,挖掘保护传统民族文化

我们再次回归于原生态的“源”,就更加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这“根”的弥足珍贵,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是发展民族艺术的根源。虽然人类的进化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更需要我们不仅向前看还要向后看,回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过往,及时摸排、梳理现状,认真探索、研究,重点挽救即将失传的民族民间舞蹈,加大舞蹈传承人的培养,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档案数字资料建设工作。

在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档案数字资料建设时,可选取空间规模和时间尺度指标。空间规模包括:国内与国外、南方与北方、省与省、市与市、区域、地段等不同空间按层次划分,将56个民族所在区域作为选取的空间范围。把考察人类文明进程中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演变的时间尺度,拟定为建国后。对空间范围进行区域划定,在每个周期(如3-5年),对该民族舞蹈进行建档排查、梳理、跟踪、记录等。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每一个民族民间舞蹈典型特征定格、存档、固化。通过各个地区舞蹈家协会、研究机构、文艺单位等相关部门完成上报等落实工作。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保存、跟踪,利用大数据可以对民族民间舞未来发展趋势及时预判。这样虽然不能完全做到详尽完整,但对于民族民间舞蹈体系的建设与保护却可做到及时有效,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源起进行统一保护,为各艺术领域的交流搭建更加直观的鉴赏和沟通桥梁。这对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推动和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文化自觉,培养群众感性素养

尤西林教授曾指出:审美与艺术首先需要回归本位,即作为民族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感性机制陶冶人性。[1]从“人类征服了世界的理性”和“美化的心灵的感性”人类两大心智中可以看出,要想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期待就需要不断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常说要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当我们加强了自身内在的涵养、艺术的修为、提升了群众的感性素养,社会才会更加安定、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幸福感也会明显增强。培养群众的艺术感性素养,也是舞蹈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人民群众感性素养基础的提升也有助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因为文化崛起不是少数人的文化崛起而是大众的文化崛起。

(三)增加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民族民间舞蹈源于民间,作为舞蹈工作者的创作和演出既是对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采集、也是对各民族优良文化的展示,更是对我大国文明的传播。一位哲人说“只了解英国,就真的不了解英国”。同理,舞蹈工作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时,对其他不同文化应该深入学习,对中国各民族舞蹈、中国与他国舞蹈进行研究;在创作教学中源正意深、崇善治美,提高自我艺术修为;将原生态的舞蹈创作提炼升华,转化为精准美妙的艺术语言,创作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好作品。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艺团体、地方艺术院校及旅游文化演出集团更加有意识地追求风格差异化,这对挖掘富有淳朴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着重要意义。如杨丽萍的舞剧《云南印象》,在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中择选加工,融入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新型科技舞美来重新定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通过对国内及欧美市场的前期调研评估,制定了多个版本的产品战略;既符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同类差异化又满足各区域市场观众的欣赏需求;同时具有艺术家个人主观崇尚自然的理念,更是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和传统审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之作。

(四)推进舞蹈传播,构建命运共同体

文化的进步就是包容,中国有句古话叫“有容乃大”,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绵延不息就是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吸收、适应、优胜劣汰、循环发展的结果。良性的艺术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人民的生活、意识改变了,其民间舞蹈内涵也会随之改变。要开辟各地区新型合作模式,就要尊重不同、包容不同、合作不同,这不仅是政策性层面,更是战略性层面的思考。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国想把话传出去、说得清,就要进行有效地转换输出。如开发亚洲、欧美、阿拉伯、非洲等场域的民族舞蹈作品就要对其主流群体的好恶、价值观、品味等进行语言转换,做到精准传播,而不是对中华舞蹈进行直接翻译。在我们做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保存记录时,也要与时俱进,不仅传播中国自己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推动世界各国舞蹈文化的繁荣。

注 释:

①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2839001-2996056.html.

参考文献:

[1]尤西林.审美与艺术需回归本位,作为民族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感性机制陶冶人性[J].美与时代(下),2014(1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作者简介:李娜(1984—),女,内蒙古人,艺术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舞蹈。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技巧训练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中呼吸与情感的处理与运用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