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肖秋
【摘要】传统教学中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作“差距”,总是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个体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了全班“齐步走”、“一刀切”的局面,布置的作业也是千篇一律,导致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则“吃不饱”、“吃不好”,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布置有差异的作业,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核心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 学生心理 差异发展 探究性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100-02
“黄沙入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人海茫茫,遇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每个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和发展潜能。他们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关爱的需要,都有自我发展的不同方向、内容、层次的需求,学习困难生的这种需求更加强烈。于漪老师认为,做老师,不管教什么学科,首先是“尊重人”。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想法设法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一、抓住学生“好胜”心理的作业设计
很多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求知欲,而让学生体验成功则是保持好胜心和求知欲的最佳方法。“学困生”同样具有“好胜心”,由于极少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的“好胜心”显得“十分低调”。如学生学了圆的面积后,很多练习卷会出现类似这样的练习题:“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右图)不要说“学困生”,很多中等生解答起来都有困难。对于这道题,如果改一个数据,变成“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很多孩子就不觉得难了。显而易见,解答这类题,不是孩子对解题思路不清楚,而是他们在思考的方法上出现了问题。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经历的都是根据圆的半径求面积的习题。因此,遇到求圆面积就会习惯性地先求半径。在组织学生纠错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性作业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势:
如果你解决上题觉得有困难,请先试着解决下面的两道题:
1.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和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已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20厘米,高是10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你试试,如果你会做这两题,那你一定也能做出前面那道题。你知道为什么吗?
前两题是一个铺垫,用于消除孩子原先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感受到不一定要知道上底和下底的数据才能求梯形的面积。以此类推,不一定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即圆的半径才能求圆面积,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即圆半径的平方,也能求出圆的面积。果然,经由前两题的铺垫,孩子们通过课外自主探究,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成功递交了快乐的探究性作业,其中不乏一些“学困生”。
二、紧扣孩子“好奇”心理的作业设计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是创新潜在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数学学科知识也常常能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通过品读“语文”里的数学、“美术”里的数学、“科学”里的数学,不仅能夯实数学知识基础,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只一味地做一些純笔算的练习,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尤其是“学困生”往往表现出一脸的无奈。如果“变一变”,孩子们就会觉得新鲜。如:按要求完成填空,再回答问题。
1.请笔算下面各题,并将题目的结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
你知道吗?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____年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____年前往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____18年____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____年10月病逝于上海。享年____岁。
2.在完成上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想、怎么填的?请写下来。
在这份探究性作业里,“鲁迅生平”的巧妙引入,使学生不仅练习了乘除法计算,还巩固了过去学习的年、月、日的知识,又进行了合情推理,最后分析了蕴含其中的数学知识的特点。让“学困生”也充满解决问题的冲动。
三、顺应学生“好玩”心理的作业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个体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帮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儿童好玩的天性,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探究性数学作业,让“学困生”“心甘情愿”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游戏可以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小学中高年级适合学生在玩中学的游戏主要有抢3和7的倍数、24点、数独、魔方等。抢数游戏适用于五年级下册认识因数和倍数后组织学生游戏,24点和数独游戏可以从三年级一直玩到六年级,只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运用的方法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将这些数学游戏融入探究性作业呢?这要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有机渗透,如在学习递等式计算后玩一玩24点。今天课上玩了24点,现在再来玩两道吧:3、9、4、8和7、3、5、4。你玩24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能举例说明吗?又如在玩了数独后,让学生自己创编一个简单的数独游戏。孩子们玩之后,汲取了其中的数学秘密,提升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学困生课堂上怕“说话”,可以布置他们在自己家当“数学老师”,让孩子“说”给家长听,让孩子听家长“说”,以探究性作业引导和促进亲子交流,发展学困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人的个性展示与发展的两个必备发展条件。让学生在作业时,享有充分的自由氛围、自主时间和自在空间,是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获得差异发展的前提条件。让我们跳出传统作业模式,研究学生心理,依据学生差异,精心设计灵活的、弹性的、有差异的探究性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完成作业带来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