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满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体现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因而,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优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所以“学案导学”在当前的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关键词】学案导学 核心素养 主体 重点方法 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49-01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在着眼于学生阅读“学案”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此,我校把“学案导学式”教学引入物理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导主体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应该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导学式”的主要环节是学生以导读“学案”为指导的阅读、思考、讨论、思维训练等独立的认知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下的评价和强化过程,教师通过导读“学案”,巡堂指导,组织讨论与评价,通过师生互动、归纳小结,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导重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突破,是积聚经验、重构新结构、形成新观点、培养新能力的过程。当学生学习重点部分时,教师在学案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为重点知识做铺垫,能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加快学生学习进程,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如《楞次定律》一节的重点是:感应电流的方向由什么因素决定?我在学案中设置的问题是:(1)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指的是什么?(2)“阻碍”和“阻止”是等同的吗?区别何在?(3)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能量从何而来?(4)导体和磁场间有相对运动时,阻碍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提交全班大讨论,各抒己见,通过交流、辩论,结合教师适时点拨,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由科代表对本节内容做知识点的小结。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学会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导方法
科学方法是无数科学家智慧的结晶,是物理学的精髓。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把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要“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不仅仅“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用,因为科学方法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物理研究方法很多,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类比法、实验法、模型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方法的指导,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
四、导过程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在“学案导学式”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导读“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展开的自学、讨论、探究、分析归纳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得到自学、阅读、思维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有利于改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激励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渗透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如果教师把书本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化为教师指导下的科学发现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就能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五、导生疑
学有所疑,方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思,方能学有所得。伽利略正是对亚里斯多德的“力是运动的原因”的疑,引发他设计“斜面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牛顿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惯性定律成为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的疑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教师对学生的奇思怪想要热情回答,多加表扬,让学生享受质疑的乐趣,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摩擦力》一节中,让学生研究用夹在书中的纸条能否提起厚厚的书,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后,对这一难以置信的实验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同学开始提不起来,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提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用纸条提薄薄的作业本,学生认为厚厚的课本都能提起来,何况又轻又薄的作业本呢?可反復实验总是提不起来,学生就会感到疑惑,通过教师的“导”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为准确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导目标
带着目标学习,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者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拨、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而学”,“我要学什么”的首要问题,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例如《电磁感应现象》一节,教学开始可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利用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分组实验,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探讨、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和评判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观点,学会交流和分享共同的成果,通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揭示了本课时主要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讨论式”的学习方法。
七、导习得
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者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网络。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主动的、多元的思维方式,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学生学会学习,它要求教师由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由备课向教学设计转变,由注重科学性向艺术性转变,由传达型转为研究型,由操控型转为参与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