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62-02
一、整体构思
关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部编版)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本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强调历史人物,即是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贡献及评价进行探讨。“革命”是孙中山一生的事业。因此,本课决定以“革命”为本课教学的主题,以“革命之惑——道路选择”“革命之路——政党和理论确立”两个环节来建构课堂;其中第一环节分为“医人”到“医国”、“改良”到“革命”和“早年革命活动”三部分,第二环节分为“革命之力量——同盟会的成立”、“革命之信念——三民主义的确立”和“革命之魂——敢为人先、天下为公精神”三部分,引导学生体会孙中山的革命道路的艰辛和天下为公的精神,实现历史学科育人的价值。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两张图片:图1.1和图1.2。
学生欣赏图1.1和图1.2,观察图中人物是谁?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示:他早年经历了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转变,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这个“他”是谁?
教师:孙中山为了表明与清王朝彻底决裂、革命到底的坚强决心,毅然断发改装,剪掉了辫子,脱下长衫改穿西装。那么孙中山是怎样开始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革命之惑——道路选择
1、“医人”到“医国”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8页孙中山人物扫描,思考孙中山早年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以及改变的原因?
教师总结:(故事性地讲解)孙中山因为自少年时代起对反清人士的崇拜、受西方教育的影响、看到清政府的腐败,于是从“医人”开始走上“医国”的道路,那救国该往哪儿走呢?
2、“改良”到“革命”
幻灯片展示材料一
材料一: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以及材料一,回答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中提了什么救国建议?结果如何?
教师总结:孙中山试图通过中国社会的最上层进行富國治国的改良主张遭到拒绝后开始转入中下层社会,依靠华侨和会党的力量,从此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过渡:接下来,一起来具体看看孙中山早年怎么开展革命活动的。
3、早年革命活动
学生活动:以时间为依据,以数轴方式展现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
教师总结:孙中山早期的革命道路非常艰辛,受到反革命力量的阻挡,但革命事业没有就此停止,革命仍在发展。
过渡:接下来要学习的就是革命事业发展中政党和理论的确立,即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第二环节:革命之路——政党和理论确立
1、革命之力量——同盟会的成立
(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教师:《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众反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很多民族民主革命著作和各种革命团体。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9页,口头归纳出现的革命思想著作和革命团体。
教师展示:①革命著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②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
教师:幻灯片展示几段材料
材料二: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
材料四:今日无数的外族,都要灭我们这一族––––––依了鄙人的愚见,不如大家合做一个大党……。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和教材39页,讨论交流,材料三中的“天演”和“公例”的意思?三段材料的共同思想?
教师总结:上述材料体现了民族民主革命情绪的高涨,为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过渡: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孙中山革命影响力,于是以孙中山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党的呼声出现了。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同盟会的成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40-41页,口头回答并自制表格有关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构成团体、政治纲领、领导人物、代表刊物、指导思想、性质和意义。
教师引导:比较同盟会政党和兴中会等团体的相关知识,分析两者的区别?
教师总结:同盟会相比革命团体,有明确的政治纲领、领导机构、宣传刊物,成为了全国性的革命组织,并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2、革命之信念——“三民主义”的确立
教师讲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41页“知识拓展”内容,完成表格1.1中的内容。
教师展示: 表1.1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应纲领
内容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主要内涵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照价征税,涨价归公,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地位 前提 核心 补充或保障
进步性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 推翻帝制,反映了人们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具有一定反封建性质,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局限性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 “国民”包含阶层不明确 太理想化,不太可能实现
教师总结:三民主义是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概括,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虽其存在局限性,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符合人民的要求。
3、革命之魂——敢为人先、天下为公精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40页的“材料研读”,合作探究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的原因?一起感悟孙中山先生最令人感动的精神。
教师总结:孙中山从改良发展到举行武装起义,伦敦被难后仍继续为革命做准备,组建同盟会和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为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继续前进提供了指导思想。这一系列活动使他成为革命党的领袖。革命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事业,逝世后遗嘱还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敢为人先、天下为公的革命精神和捍卫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
三、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可编顺口溜:“观念变更促革命——革命曲折倒封建——革命精神源流长”,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
鉴于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结合相关图片、史料和表格等多种形式;以及确立“革命”主题,学生了解孙中山革命事迹发展的前因后果,体会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同时,“三民主义”概念性强,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另外,教学设计还存在不足,比如:问题的设计对学生差异性程度考虑不够。所以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掌握学情、认真备课,并多次实践。
作者简介:
赖颖龙(1995-),女,汉族,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