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
近年来,由于“论从史出”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史料得以广泛运用,史料的正确解读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正确选取史料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史料,真正实现史料的价值,这也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史料解读需要科学的方法,我认为高中历史材料解读分为“读”和“解”两个步骤,下面就这两个步骤,谈谈我的看法。
一、史料解读第一步——读
1.“读”的原则
(1)全面性。我认为,阅读史料的次数应该在两次以上,不能只读一次,盲目求快,也不能阅读特别多次,浪费时间。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阅读的全面性,要从头到尾读一遍,脑海中要形成对史料的基本认识,判断出史料的属性,正确区分史料的客观性表达与主观性认识,不能因为担心字数过多而忽视了史料信息中的完整性,或者盲目断章取义。如果材料属于文字史料,那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认为什么?如果是图片史料,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图片的指向是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事件?图片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图片的目的是什么?
以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的部分内容为例:“革命后……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屯田制度也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根据材料,沈从文谈到了革命后自己家乡凤凰县的变化,是怎样的变化?他连续用了几个这样的词汇,"没有改变"、"照旧"。由此这则材料说明的就是经历了革命洗礼之后的南方革命并没有获得新生,而落得了这样一个掷地有声的词汇“照旧”。
(2)针对性。在阅读史料的时候不能盲目去读,要抓住核心词句,这对于正确把握史料意蕴和解读材料具有直接作用。当然,针对性并不是意味着要断章取义,这只是辅助我们阅读材料的方法而已,还要充分考虑史料的核心信息,防止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的部分内容为例:“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这则材料的关键词就是“远非”二字,再仔细剖析一下,胡适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西洋文明優于东洋旧文明,或者说东洋旧文明比起西洋文明,还相差甚远。
2.“读”的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在阅读材料的时候首先要看设问,根据设问去阅读材料,这样才是有针对性的表现,才不会导致无所适从、漫无目的的局面。只有对问题进行初步把握以后再阅读材料,才方便解答问题,剖析史料。
(2)联系所学知识,再次阅读材料。在形成对材料的初步认识以后,要马上回顾所学知识与该材料的关系,将所学知识与材料联系起来,把握问题,再次阅读。
以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部分内容为例:“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则材料的设问是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这则材料展示的就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器物——制度——文化”,再迅速联系所学知识,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无须浪费太多时间。
二、史料解读第二步——解
1.“解”的原则
(1)科学性。在初步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要以史实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以设问以导向,科学求解。在初步把握了材料反映的直观信息以后,要深入思考史料,是否给出某一特定的观点?是否给予合理平衡的解释?它支持或反对问题是否偏颇?
仍旧以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的部分内容为例:“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这则材料向我们展示的是胡适对东西方文明的评价。但是他的看法是不是有失偏颇呢?他并没有对东西方文化给予中肯的评价,他的看法存在一定的绝对性和片面性,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所在,比如“西方的月亮比东方圆”,也说明了这一点。
(2)准确性。解读史料要把握准确性的原则,这是帮助学生增进知识理解的必然要求,也是考试的现实要求,只有解读准确,分数才能有所提高,千万不要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形成错误的认识。以作家王龍《天朝向左,世界向右》的部分内容为例:“1839年3月,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则材料向我们展示了林则徐对洋人的认识有失偏颇,认为洋人的戎装使得腿不能弯曲,故洋人只擅长海战,一登岸就会无所作为。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我们认识的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的形象,但是这里却提出了林则徐认识的缺陷,未免会与学生的认识形成冲击,所以,把握材料时要本着准确性的原则,使自己的认识更加科学。
2.“解”的方法
(1)抓关键词,分析材料所示时间与背景。在初步阅读史料时,我们已经找到了关键词,提炼出了史料的历史主题或者核心观点。但是还要注意的是,在抓住关键词以后,要分析材料所展示的时代与特征,以及史料中的事件或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按照一定的逻辑,运用有关理论,以史实为依据作答,否则,当材料的时代特征出现偏差的时候,就会前功尽弃。(2)根据分值,得出正确选项或基本要点。在解读材料时,要根据分值进行作答,这是高考的要求,高考阅卷采用“采点赋分”的方法。不要乱答或者少答、多答,浪费时间与精力,要注意要点醒目化、简洁化,学会重点轻句,不用在句子连接和文字表达上花费太多。
三、走出误区
1.解读史料时必须运用学科语言,即尽量运用课本中的语言。避免用口语和缩写词语,如“两半社会”“中共”等。
2.避免先入为主、脱离语境的主观揣测与臆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史学的基本方法,先入为主有失公允。只有把提供的史料与时代大背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史料的“原意”,才能避免望文生义的发生。
总之,史料教学越来越来受到老师以及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史料教学的生命力不容忽视,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解读史料势在必行。我们只有在正确选取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解读史料,用好史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当然,让学生从史料中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